|
? | |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 認為,應當不失時機地推進轉基因作物新品種產業化。而綠色和平認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慎之又慎,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決策過程中,應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轉基因食品到底是現代農業發展新的戰略制高點,還是生態安全的殺手?中國到底該不該發展轉基因作物?最近兩年來,類似爭議從未消歇。 曾在去年全國“兩會”上力挺發展轉基因育種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 ,今年繼續為轉基因作物未來的發展呼吁。 去年“兩會”時,本報記者幾次遇到他。每一次,他身邊都圍著不少記者。“聽說過轉基因這個名詞,但不聽您講,還真不知道轉基因是怎么回事。”和大多數公眾一樣,真正了解轉基因食品的記者并不多。 令黃大 高興的是,今年與他交流轉基因問題的記者明顯對相關問題熟悉了很多。 與此同時,公眾對此的了解程度也在加深,恐慌在減退。“前一段時間中科院在6個城市做調查,60%的受眾表示愿意接受轉基因稻米。”黃大 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今年,他的關注點是轉基因作物新品種產業化,他認為這方面應當“不失時機地推進”。 據他介紹,全球轉基因作物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了10%,達到了1.4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3/4的大豆、1/2的棉花、1/4的玉米和1/5的油菜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品種。 他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轉基因作物育種在經歷技術成熟期和產業發展期之后,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以搶占技術制高點與經濟增長點為目標的戰略機遇期。目前,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蟲、抗除草劑、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24種轉基因作物投放市場。但是,絕大部分核心技術被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控制。 黃大 提醒,今年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獨資或合資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其搶占中國轉基因作物市場的戰略意圖愈加明顯。轉基因玉米進口數量日益上升,2010年,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口數量達5400萬噸,國內大豆加工業幾乎被國外公司左右。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加快轉基因作物和種業發展,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將逐級放大,甚至有可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農業命脈。“應當加快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對于公眾關心的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黃大 表示,轉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圍內產業化15年來,迄今并未發現有科學實證的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依法審批生產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當然,也要對轉基因技術繼續深入研究,加強監管,預測、防范和控制可能的潛在風險。 對于玉米、水稻等轉基因品種,他認為,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嘗試進入產業化。但他也表示,一個品種是否該進入產業化階段還要綜合考慮技術之外的多重因素。 在采訪中,也有一些人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持保留態度。 綠色和平食品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該組織和清華大學媒介實驗室聯合做的一項調查中,超過六成的消費者表示不會選擇轉基因大米。 “轉基因技術作為實驗室研究沒有問題,但目前世界上大規模種植的棉花、玉米和大豆等轉基因品種并非人類主糧,其對環境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長期預期效應持續觀測。”方立鋒表示,從世界范圍看,增加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主要來自巴西的大豆。世界范圍內對轉基因作物的長期生物安全評估仍然不夠,“應隨時觀測預期效應”。 綠色和平認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慎之又慎,特別是水稻,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主糧,其最終商業化的審批應當謹慎。建議相關部門健全政策、法規,加強對消費者參與權、選擇權的保障;在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商業化決策過程中,應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