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一级_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_奇米影视狠888_在线欧美一区

?
技術訊息

基因檢測疾病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作者:高翔 來源:南方周末 發布時間: 2010-07-23 15:19  瀏覽次數: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科學可以超速發展,卻無法實現大躍進。雖然現在已經可以用漱口水檢測易感基因,但是利用這些基因進行疾病診斷和預測為時尚早。現階段,它們對于病因學的意義更大。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科學家們已繪制完成有史以來人類第一張基因組草圖。其后10年間,人類遺傳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這類研究,通常將病人和健康人群的數十萬個基因位點進行掃描,然后比較兩類人群的異同,從而找出與該疾病可能的相關突變基因。通過這個辦法,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上百種常見疾病或人體特征(如頭發顏色)的易感基因被發現,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疾病病因和病理的理解。

與此同時,不少商業公司(包括中國的公司)不失時機地推出檢測常見疾病易感基因的服務。疾病名單包括了癌癥、糖尿病、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等,涵蓋范圍頗廣。顧客只要將漱口水寄到指定地址,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攜帶所檢測疾病的致病基因。鋪天蓋地的廣告,使得這類公司的知名度這兩年大大增加。根據最近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約14%的美國人知道這項服務的存在。因為有了“基因”這個誘人的高科技大旗,加上程序簡單,收費適中(價格從數百到上千美元不等),于是乎商家生意興隆,客戶得其所需。看上去皆大歡喜。

那么他們是否真的是“雙贏”呢?

常見病基本是多基因疾病。與一些由單基因突變引起的罕見病不同,多種基因和環境因素會同時在其病理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當攜帶危險基因并不意味著以后必然會患相關疾病,不攜帶也不是說萬事大吉。而是指此類基因陽性者患病之可能性略高于他人。所以,這些基因一般被稱為“易感基因”,而非“致病基因”。

科學家常用“病例對照”的方法來檢測一個基因是否為某病之易感基因。顧名思義,這類研究需要兩組人,一組叫“病例”(即病人),一組叫“對照”(無該疾病者,通常是健康人群)。然后比較兩組人群在一些基因位點上單個核苷酸變異的比例。比如說,病人人群中有20%的人攜帶某變異,對照人群只有10%,而且這個差異達到了統計學的顯著性,我們就可以假設該基因上的突變與此疾病有關。如果其他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該基因和疾病的聯系在機理上能被合理解釋,我們可以考慮其為可能的易感基因。

必須指出,這種經典方法只能檢測到一些常見的基因突變。如果想了解危險程度很高的罕見突變(比如說,突變率<0.1%或者更少),就必須檢測上萬乃至十幾萬病人和對照的基因,才有可能進行統計學的比較。這需要很大的財力物力。人類經過了長時間的進化,常見基因突變對人類的危險度并不高。通常發現的易感基因多增加未來患病可能性0.5-1倍左右。目前所有了解的易感基因加在一起,才能解釋常見疾病遺傳度中的10%左右。因此,利用這些基因進行疾病診斷和預測為時尚早。現階段,它們對于病因學的意義更大。

問題隨之而來,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健康個體攜帶某種疾病的易感基因,我們能為他/她做什么?理論上來說,這些基因是與環境因素(包括飲食和生活方式)協同作用的。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藥物來降低其危險性。遺憾的是,目前所謂的“基因治療”還只是美好的未來,而非現實。基因藥物尚處研發階段,應用遙遙無期。遺傳學界不乏天才,頗多“只爭朝夕”的實干家,但所缺的是時間。畢竟,相對其他學科來說,它還是太年輕了。科學可以超速發展,卻無法實現大躍進。

如果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暫時無法給大眾提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基因干預措施,“無為”可能是最好的辦法。我們不妨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科研,而非急于將尚不成熟的研究成果推廣并應用于大眾,這可能會對大眾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巨大的資源浪費。

今年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發表了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波士頓大學的韋爾納瑞里(Vernareli)等研究者調查了272名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屬,了解他們在知曉自己基因狀態后的行為變化。結果顯示,在知道自己攜帶有一種常見老年癡呆的易感基因(apoE*4)之后,相當大比例者開始使用保健品,如維生素E、維生素C等。  然而這批人的飲食和體育鍛煉模式并沒有顯著的改變。需要指出的是,保健品對健康是否有益,尚不清楚,相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后卻有增加各種疾病乃至死亡率的風險。

不少研究發現,在被告知自己某種疾病易感基因檢測陽性之后,不少人都經歷了抑郁和焦慮。這些心理因素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要更甚于大多數的易感基因!比如說,抑郁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諸多慢性病的風險。

只有同時具備臨床醫學、病理學和遺傳學的知識,人們才能夠對基因檢測的結果做出合理解釋。令人遺憾的是,商業公司通常不經過醫生,便直接將基因信息提供給受檢者。由于受檢者多非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求助網絡或其他非專業渠道去了解易感基因陽性的潛在意義。基因檢測結果于是屢屢被誤讀。更糟糕的是,一些學術界尚有爭論基因因其新穎性也被匆匆推向市場,以期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另外,由于沒有良好的質量控制,不少公司提供的檢測結果也時見錯誤。雖然美國醫學會推薦所有的基因檢測必須有醫生參與,可惜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樣。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健康者花錢做了基因檢測,并發現自己攜帶一種帕金森疾病的易感基因。通過公司提供的資料和網絡,她了解到該易感基因會增加帕金森病50%。于是她將此結果錯誤理解為今后會有50%的可能患帕金森病,并因此而情緒低落。其實,如果只根據這個基因的結果  (不考慮其他環境和基因因素),她未來患帕金森病之可能性僅為陰性者的1.5倍。具體來說,此人60歲以后得帕金森的可能性約為1.5%(美國60歲以上者的患病率為1%左右)。

基因歧視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保險公司在知道客戶攜帶某種易感基因后,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保費,甚至拒保。現在已經有不少醫療保險公司打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旗號,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其客戶提供基因檢測。比如說,今年澳大利亞的一家醫療保險公司表示,雖然他們不會直接利用客戶基因狀態確定其保險價格,但是他們會將相關信息提供給人壽保險公司。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亞,已經有投保人因為易感基因陽性而受到人壽保險公司的歧視。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11月,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基因信息不歧視條約》(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禁止保險公司和雇主因為基因信息而區別對待其顧客和雇員。另外,在經過長時間的論證之后,美國FDA終于在今年  6月開始著手整頓和管理(regulate)基因檢測市場。已經有五家公司接到FDA發出的整頓通知。未來可能有更多公司會被納入整頓名單。其效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所有試劑均用于科研 ???? 北京畢特博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服務熱線:010-82015225/400-833-9299 | 傳真:010-62015131 | E-mail:info@bitebo.com
京ICP備0502855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0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