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
病理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病理學技術包括傳統病理技術和現代病理學技術。傳統病理學技術(HE切片、特殊染色)是病理學的基礎,大量應用于日常工作中,是提高診斷水平和現代病理技術的保證。 回顧過去,病理學的重大發現,無一不是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的結果。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受到病理診斷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約。 病理學經歷了組織病理、超微病理、免疫病理和分子病理階段。免疫病理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疾病的性質和來源,而分子病理學進一步揭示了發病機制(特別是病毒學檢 查),預后以及外源性基因在人體內的存在和內源性基因的突變和表達異常,解決了一些用蛋白水平不能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病理技術主要還是以常規HE、特染和免疫組化為主,整體水平不高,處于中等以下水平。我這樣說也許有很多技術員會有意見。請看一個數據:2004年,中國病理 學工作委員會在全國最具代表性的15家3級甲類大型醫院病理科,對5個抗體的免疫組化質量進行測評,結果合格的只有3-4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病理技術的現狀。而且這4家 合格單位的成績還存在很多的水分:第一,所有切片的前處理都是由北京友誼醫院統一完成的,消除了各家由于固定、脫水、切片、烤片等原因引起的抗原損失的因素;第二,很 多單位對這幾張片子都是精心加工的,并不代表平時的水平。也就是說加上這二條,成績還會更差。要做好一、二張切片并不難,難的是要天天做好片子。那么造成這樣的結果原 因是什么?我想用我自己的經驗片面的分析一下: 一、技術員的定位 中華病理學會給技術的定位是在醫生指導下工作。這里容易給人造成二大誤區: 1、病理診斷與病理技術是二門完全不同的學科,對于病理技術而言,醫生是外行,技術員是內行,讓外行來指導內行,容易讓醫生錯誤的認為技術工作的簡單性。 2、容易讓技術員產生被動性和依賴性。 醫生說什么我做什么,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創新性。出了問題需要醫生指出原因才去改。由于很多原因醫生并不可能真正知道,導致很 多問題不能得到正確解決。 所以,分工明確,各盡其職,充分發揮技術員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技術水平的關鍵。醫生做好醫生自己的工作,技術員也應該做好自己的工作。出現問題,做醫生的只要指出 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出了什么問題,至于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就應該讓技術員自己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技術員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技術員 的業務水平,才會讓技術員覺得知識的重要性以及享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才會領悟到工作的意義。 二、技術員本身的原因: 1) 技術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學歷偏低。大多數病理科技術員都是中專畢業,也有的是工人轉的,有的是護士轉的。我也反對唯學歷論,學歷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真正的能力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歷還是能力的體現。經歷了大學或研究生的培養學習,他們的知識面和考慮問題的思路都是不一樣的。而低學歷的人要學超過他們,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 能達到。 2)在主觀上不求上進者甚多,我這樣說會引起技術員的公憤,但事實的確如此,看一下自己周圍:沒有理想,不思改進,做一天算一天,已是很多技術員的通病。這就和我們 的體制有關,只有通過崗位競聘,才會讓技術員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能上網關心技術的,都是好學的朋友,對整個技術隊伍來說,還是極少數。 3)缺少正規的培養和學習的機會,很多技術員的技術都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方法教的,也有的自學了;有的盡管出去進修了,但學回來的并不一定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也要 和自己科里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真正做好。還有就是缺少相互交流的機會,有關技術的會議較少,技術員出來開會的機會就更少。 4) 缺少橫向比較:我到過很多片子做的很差的單位,我發現醫生、技術員的自我感覺都很好,認為自己做的很不錯,對“好”沒有概念,如果不知道別人做的怎么樣,那么 對切片質量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的人出去學習,走馬觀花,覺得沒什么好學的,別人做的和自己沒什么不一樣。諸不知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有差異,正因為這些細微的差異, 導致了每個人切片質量的不一樣。還有一些技術員,把一些不規范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當成了經驗來宣傳、使用和推廣。 5)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 程天民院士曾經說過,診斷與技術是二個輪子,缺一不可,互為依存。這話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認為不夠確切,容易讓人主次不分,醫生與技術員的風險與價值是不能等同 的。有的技術員什么事情都要和醫生比,當二者出現差異后,醫技關系就開始緊張,有的就和醫生頂著干,有的自暴自棄,有的甚至目空無人,孤芳自賞。我覺的任何事物都有主 次,紅花總要綠葉配,沒有綠葉的紅花會怎么樣?但不能說綠葉重要就可以做紅花。病理科也是一樣,醫生是主角,技術員是配角,技術員就是要配合醫生做好工作,你既然干了 技術這個工作,就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應該正確的面對現實。病人來看病,總是沖著醫生的診斷水平來的,不會因為你的片子做得好沖著你來。我覺得病理科更像一輛列車, 主任是車頭,醫生是車廂,技術員就像輪子。技術是決定火車額定速度的動力,病理診斷就是司機,火車的好壞,動力的大小,最終要通過火車跑的怎么樣來表現出來。最終火車 開的好不好,還要靠所有部件的齊心協力才行。 5) 技術員的地位 常聽技術員說現在技術員的地位越來越低了,于是就感到技術工作沒前途。我想這有二方面的因素,第一,你的工作有沒做好。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入,對知識 重視,醫生與技術員之間的差異會增大,我想這是正常的,我們不是整天叫中國要尊重知識嗎,不能因為對自己不利就不滿意了,我們只有服從這個社會,而不能叫社會服從我們 。人與人,工作與工作之間由于機遇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地位與待遇也就不同,沒必要比來比去。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事,任何一個好工作對你來說都沒有好前途。只要你把本職 工作做好了,別人都會尊重你。在國外,有的國家的病理科技術員要比醫生早上班4 - 5個多小時(凌晨4點多),也就是說在醫生到科前,你就要把昨天取材的組織做好,放在他 的桌上。我想遲早,中國也會走上這條路。我想每一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工作不僅是一項事業,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敬業,是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飯碗。那么,技術員的 地位就不可以提高了嗎?不是。提高地位靠什么,靠呼吁?同情?對抗?都沒有用。事物發展都有它內在的規律,只有從根本上去解決決定技術員地位的東西。那就是提高技術的 知識含量,提高技術的完成質量。 三、醫生與技術的關系: 1、很多人會說,技術員工作做的不好,和醫生沒什么關系,其實不然。最簡單的如取材,如果醫生取材厚薄不均,組織就處理不好,HE切片和免疫組化質量都會有影響。技術 員片子做的不好,醫生可以退片,要求重切,這是我們技術員應該做的;但是,如果醫生取材不好,技術員要退組織,大多數醫生是不會同意的。這里就存在一個不合理的現象。 還有的醫生提出取材不好,技術員可以自己去修一下,我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一是技術員有可能修去你需要的病變,這個責任誰負,這是一種醫療事故,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二是 作為醫生你應該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 2、醫生工作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技術員,醫生不喜歡學習,技術員一般也不會學習。前面我說過新技術的應用,會受到病理診斷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約。如果 醫生什么都不懂,什么工作都不開展,技術員的業務水平也無法提高。我就碰到有的主任自己不會看特染,不懂免疫組化,卻說是技術員沒做好。真是比竇娥還冤,因為你連申辯 的地方都沒有,甚至有的還真以為自己就是這么差,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很多技術員會逐漸喪失了自信。 3、將就。很多醫生不管技術員切片做的多差,能將就的就將就,造就了技術員的惰性,我認為這是對病人的不負責,對技術員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不負責。 4、看不起技術。這樣的病理醫生其實很多,認為技術員只是操作工,培養個2-3個月就可以做得很好(當然這很大程度也是我們技術員自己造成的,技術水平越差,醫生就越 看不起,你越看不起,我就越差,是一種惡性循環)。技術工作我認為有點象燒菜的,每個家庭都會燒。但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油、鹽、醬、醋、味精,每人做出的味道就是不 一樣。做菜的也分將就型的、主婦型的、廚師型的、特級廚師型的。什么是廚師?廚師不僅對色、香、味、各種菜系、營養的搭配有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不斷地 吸收新的知識,還要有創新的能力。目前我們大多數的技術員(包括我自己)只是涉及到病理技術的一小部分,只學了一點點皮毛,要學好技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重視技 術,提高技術水平,可以減少診斷的差錯,最終受益的是我們的醫生和病人。 2、其他原因: 1)有科研能力的與沒科研能力的病理科之間的差異 2)大醫院與小醫院之間的差異 3)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異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首先技術員要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自尊,自強,自愛!增強技術員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做到,能做的最好。 2、多學習理論知識,多向同行學習,學會總結經驗,學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會用腦干活。 3、科學的管理和規范化操作,是解決質量問題的關鍵。 病理技術很多是憑經驗工作,由于經驗的隨意性較大,導致質量的不穩定性。和國際接軌,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這背景下,中華病理學會提出了病理技術規范化操作。病理技術 有很多小竅門,有的是在犧牲制片質量的前提下發明的,使用者往往自己不知道。每個地方操作方法不同,導致制片質量各不相同。 規范化操作是病理制片質量的保證,而量化的管理增加了病理制片質量的穩定性。 所謂規范化,就是在操作過程中,對使用試劑種類、pH值、濃度、溫度、時間以及操作的手法都有詳細的規定,盡可能的減少人為的影響,減少變量,減少影響制片質量的條件。 特別是在做分子技術時,更應嚴格按操作規則做。 所謂量化,就是把以前經驗的東西用量來判定。比如說我們更換脫水試劑,一般都是要等組織不好切了才換,這樣總有幾天片子質量不好;也有的是幾天到了就換,組織多時 脫水液的水份就多,后面幾天可能組織就脫不好;組織少了脫水液倒了很浪費,我們通過幾年的實驗,發現組織的量和試劑的更換時間有一定的規律,用量來控制脫水的更換時間 更具科學性。還有蘇木素、依紅也是如此。 要想搞好制片質量,各地必須建立質控組織,通過技術交流和行政監督的手段,促進病理技術的發展,做好每一步。例如常規切片的注意事項: 1 . 取材 取材的好壞,直接影響切片的質量。醫生在取材時,首先要有一把鋒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組織時要避免取材刀來回拖拉,切取的組織塊厚薄要均勻,一般厚度以0.2 ~0.3cm為 適,較容易發脆的組織如甲狀腺、肝臟、血塊、淋巴結、大塊癌組織等可適當厚一點,而脂肪組織、肺組織、纖維性腫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試劑不易滲入的組織應取薄一些; 淋巴結應修掉兩側球冠,并盡量剔除周圍的脂肪組織。在取材中還應十分注意組織內是否有縫線或骨組織,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鈣化組織,應與技術室講明,在切取纖維組織、肌肉 組織、胃腸道時,應注意纖維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時盡可能按與纖維平行走向切取為佳。 2 . 固定 固定是技術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整個制片過程中無法補救的一步。所謂“固定”,就是組織離體后,用各種辦法使其細胞內的物質盡量接近其生活狀態時的形態結構和位 置的過程。固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組織細胞自溶與腐敗,防止了細胞內的酶對蛋白質的分解作用,使細胞內的各和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或酶類轉變為不溶性物質,以 保持原有的結構與生活時相仿。另外,組織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狀態,增加組織韌性,而且不易變形,有利于以后的組織處理。所以組織一旦離體必需及時固定,固定液的量 應為組織的5倍。固定的關鍵主要與固定的及時性、固定液的選擇、固定液的濃度、固定的溫度和時間有關。最常用的固定液為10%福爾馬林。筆者認為,10%福爾馬林由于受到福 爾馬林的質量、使用時的揮發和取材時帶入的水分影響,濃度被降低致組織固定不足,而高濃度的福爾馬林,降低了對組織的穿透性,形成周圍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現象。通 過實踐,本人認為以酸性12~15%的福爾馬林最佳。大標本(2cm厚)一般需要6~12個小時,小標本一般需要3~6個小時;當室溫低18℃時,可在37℃以下的溫箱內加溫4~6個小 時。由于HE染色最佳著色PH為3.5~4.5, 中性福爾馬林對蘇木素染色有一定影響,細胞核容易發灰,核染色質不佳。 所以, 盡管中性福爾馬林對抗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但酸性福爾馬林對絕大多數抗原來說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所以在沒有特別處理的情況下常規HE用12~15%酸性福爾馬林也可 以(每100毫升12~15%福爾馬林液內加5毫升冰醋酸)。骨髓、結締組織固定以Bouin液為佳,經Bouin液固定后的組織必須流水沖洗4小時以上。有條件的單位可根據不同要求選用 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固定液;少數單位還可建立組織冷凍庫,以便適應各種特殊的處理要求。 3. 水洗 固定后水洗(10~20分鐘),通常被很多人所忽視,而水洗不徹底,容易造成脫片和染色不鮮艷。對需做免疫組織化學的組織,更不應當忽視。福爾馬林不利于組織塊內抗原 的保存 4 . 脫水和透明 所謂脫水就是利用脫水劑將組織內的水分置換出來,以利于有機溶劑的滲入,這一過程稱為脫水。脫水是否徹底,直接關系到組織是否能充分透明,而脫水過度(原因是組織 在純酒精內時間過久,發生組織質地發生變化)容易造成組織發脆。造成組織發脆的原因還有加溫(溫度超過35℃)、脫水劑內加有丙酮、浸蠟用的石蠟中二甲苯過多等等。一般 我們總認為組織發脆跟高濃度酒精有關,而忽視了與低濃度的酒精關系,其實低濃度的酒精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比純酒精更容易滲透到組織塊內部使之脫水,組織如果在低濃度酒 精里充分脫水,在高濃度酒精里只需脫去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之間的水份,因此,僅需短時間就可完成,如果這時不縮短純酒精的時間,便會引起組織發脆;如果脫水時加溫,使用 丙酮,還可引起組織收縮,并影響免疫組織化學的標記。為了使石蠟浸入到組織塊內,必須經過一種既能與脫水劑混合,又能與石蠟相溶的媒介物質,這個過程稱透明。目前最好 的透明劑是二甲苯。很多人認為二甲苯極容易使組織發脆,這個觀點很片面,在常溫下,如果不是時間過長(超過24小時以上)二甲苯并不會引起組織過份發脆,相反會使某些組 織結構比較質韌的組織:比如子宮肌瘤等相當好切),但是當二甲苯溫度超過35℃以后,極易引起組織發脆。所以本人認為,大小標本最好分開脫水,一般情況下,大標本脫水時 間(室溫18℃)以80%酒精2小時、95%酒精(2道)各1個半小時至2小時、純酒精(3道)各1個半小時至2小時,二甲苯(2道)各30-60分鐘為宜;小標本脫水時間應相應縮短。脫 水時間長短,與室溫高低有密切的相關。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室溫在12~15℃時,可作為一個臨界溫度范圍。當室溫高于此溫度范圍時,組織容易脫水,可適當縮短脫水時間;而 室溫低于該溫度范圍時,應適當延長脫水時間(如能保證在一個恒定的溫度下最佳)。更換試劑,應以量為基礎,定量更換,不能等到切片不好時再去更換。否則,至少會有2~3 批組織切片不好。根據我科經驗,如試劑用量為500ml,每500個蠟塊更換一次為宜。 5. 浸蠟 組織透明后,在熔化的石蠟內浸漬的過程稱為浸蠟。用其他浸透劑(如火棉膠、明膠等)滲入組織內部的過程可稱為浸透或透入。浸蠟溫度過高(超過60℃),在蠟內加入二 甲苯蠟或由于透明時帶進的二甲苯過多,都會導致組織發硬,還會使組織內的抗原受到破壞;所以作者主張浸蠟用的石蠟熔點在56℃(三道),第一道:石蠟30分鐘;第二道:石 蠟90分鐘;第三道:石蠟,90分鐘。浸蠟溫度控制在56~58℃左右。(第一道也可用硬脂酸石蠟1:3混合浸蠟,不僅可軟化組織,特別適用于比較韌、硬的組織,而且由于硬脂酸 是弱酸性的,對細胞核有媒染作用,核漿比鮮明,但容易脫片;同時對疏松組織容易散片)。有條件的可以每天打開第一道石蠟的蓋子,讓二甲苯揮發。浸蠟所用的石蠟如有雜質 盡可能過濾,以防附在組織上,造成切片刀刀口受損,或切片破碎和劃痕增多。 6. 包埋 用包埋劑來支持組織的過程稱包埋。最常用的是石蠟包埋法。包埋的關鍵一是平整,二是方位。要求在包埋時,應采用鑷子輕壓組織塊拱起部份,使之平貼于底部,通常采用 組織的最大面包埋。囊壁、管腔組織應豎直包埋。小塊多顆組織,應盡量放在一起,并保證在一個平面上。修去兩邊的余蠟(所謂的兩邊,指切片時與切片刀垂直的兩側)。包埋 時還應注意有無縫線,紙絮,如有一定要去除。胃黏膜活檢標本,不能按一般的規律取最大包埋面,應采取窄面豎起包埋。包埋的蠟更應過濾,留有雜質的石蠟,容易造成污染或 刀口受損。蠟的熔點應在56~58℃之間選擇,不提倡在冬天使用軟蠟。因為用軟蠟包埋的蠟塊,到了夏天,會粘在一起,不利于資料的保存,而且即使在冬天,用硬蠟包埋的蠟塊 也比用軟蠟包埋的蠟塊要好切。 7. 磨刀 要想切好一張切片,首先要有一把鋒利的切片刀。磨刀是從事切片技術人員的一項最基本技術,刀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切片的質量。磨刀的手法各人不同,但都要求用力均 勻,使刀口和磨刀石全面接觸,兩手的用力點應在刀口上,而不是在刀背上。切片刀應用一次磨一次,每次僅需10~15分鐘,過長時間的磨刀,容易把已經磨出的鋒刃磨掉,檢查 切片刀是否鋒利,用手試摸刀口的方法并不十分科學,不僅不能證明切片刀是否真正鋒利,而且容易損害刀口,最簡單的辦法是每次磨好后拿一個蠟塊試切一下。每次磨好刀后, 應將磨刀石用蓋子蓋好,以防灰塵掉在磨刀石上,用有灰的磨刀石磨刀,會使切片刀產生許多細小的缺口。現在很多單位都買了磨刀機,磨刀機用來開刀鋒和磨缺口的確不錯,但 由于磨刀的角度和時間不易精確掌握,故效果并不理想。根據我們的經驗,真正的鋒刃很難用機器磨出來。一次性刀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如用一次性刀片,必須及時 更換刀口。一個刀口切小標本不應超過20~25只蠟塊,切大標本不應超過10~15只蠟塊。 8. 切片 切片的第一步必需粗切。粗切的厚度大約在50~100微米左右,質地較硬的組織或較小的組織應再薄一些,粗切致組織全部暴露后,才進行細切。細切至組織塊表面均勻一致 ,無白點后,再把切的蠟片放入溫水中。切片時要求用力均勻、柔和,搖速不易過快或過慢。過快會導致切片厚薄不均,機器磨損;過慢會使切片增厚。切片厚度一般為3~5微米 。切片的要求是完整、薄、均勻。切下的片膜其大小形狀應與組織塊一致,切片的不完整,常會將重要病變遺漏,導致誤診、漏診。在切片放蠟塊時,應注意組織包埋的方向,組 織的層次,纖維、肌肉等的走向應與切片刀平行,較難切的部分應放在上面,如皮膚的表皮,腫塊的包膜,胃腸道的漿膜等,這樣可以減少組織的斷裂現象。操作切片機時應用力 均勻,避免用力過重。對脫鈣組織、骨髓,以及已知的鈣化組織,應選用固定的刀口,以減少其他部位出現缺口的可能性。在使用毛筆展片時要防止筆絲進入刀口,因為每切到一 根筆絲,就會增加一個缺口。切片厚度一般為4~6微米,有人認為:只要切片機刻度標著幾個微米,切出來的片子就是幾個微米。其實不然,當切片刀不鋒利,或切片時速度不勻 ,或切的較慢時,切的片子都會變厚,只有在切片刀十分鋒利、切片勻速的情況下,才能真正保證其厚度。下面是切片時碰到的問題的原因及可能處理的方法:(1)組織發脆:一般 是脫水、透明、浸蠟時間過長、溫度過高,并與組織本身質地也有關,在切片時,邊切邊用嘴向蠟片吹氣,可能會好些。(2)切片卷起,可能是刀不鋒利,或刀鋒在另一面,或刀角 度過大,切片太厚等等。(3)蠟片彎曲:可能是刀鋒不均,切片刀未磨直,切片刀與蠟塊不平行。(4) 透明、浸蠟時間過長、溫度過高,并與組織本身質地也有關(5)厚薄不均:可 能是刀、刀座及蠟塊未夾緊,組織太硬,或切片機主軸太向前,或切片機已磨損。(6)切片出現裂痕:可能是刀有缺口,石蠟內有雜質,組織內有鈣化、骨片或有線結, 也可能會有 棉紙纖維等。(7)切片不連片,切不下片,切片很厚,或者切片后蠟塊發白,內陷:組織脫水不佳。補救辦法:可先將蠟塊溶解,取出組織,放入加熱水浴的丙酮內(80℃),30~ 60分鐘,再進行透明浸蠟包埋切片,也許會好一點。 9. 展片與撈片 展片水溫應在42℃至47℃之間,這主要和包埋蠟的熔點有關,水溫過高,會引起組織細胞散開,水溫過低,切片皺摺無法攤平。包埋蠟中如有二甲苯,也會造成石蠟溶解現象。 而用一次性刀片切的片子,一碰到熱水,片子上的皺摺就無法再展開,這有二個方法可以解決:第一、可以在切片時邊切邊向蠟片吹氣,這樣的片子就會非常平整,放到熱水里就 會自然展開,比較方便快捷,但這樣的片子會略微厚一點;第二、在切完片子后,先把切片放在30%酒精水溶液中,讓酒精的張力自動把皺摺展開,然后再將切片移到熱水,這樣的 片子會較薄;如酒精濃度過高,容易引起切片破碎,出現裂隙,像脂肪之類細胞間粘附性較小的組織一碰到酒精就會散開,故不能用此法。最后撈片時玻片要干凈,要選擇那些完整 、無皺摺的切片,粘貼于玻片中1/3和下1/3的中間。 10. 烤片和脫蠟 烤片,一般在60℃的溫箱內烤片0.5~1小時左右,溫度過高,會引起切片細胞收縮;時間太短(少于20分鐘),容易造成脫片。脫蠟也相當重要,如果脫蠟不干凈,切片不易著 色或著色不勻,所以,脫蠟用的二甲苯要經常更換,一般用3道二甲苯,每500ml液體,處理500張切片后更換一次為宜。當室溫低于18℃時,必須將切片從溫箱拿出后立即放入二甲 苯中脫蠟,或將二甲苯放入溫箱內預熱(37℃左右)脫蠟,最高不得超過60℃。然后經高濃度的酒精到低濃度的酒精洗去二甲苯,至水。 11. 染色 蘇木素染色時間要根據染料的新舊、溫度、切片的類型而定,一般為5-15分鐘。經水略洗后,用鹽酸酒精分化,分化程度必須用顯微鏡控制。分化水洗后,可用溫水或自來水 藍化,并充分水洗(流水沖洗5分鐘以上),以防鹽酸殘留導致切片褪色。我們不提倡使用堿性溶液(釋氨水、肥皂水等)促藍,盡管藍化效果很好,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用堿性 溶液促藍的切片不能長期保存,容易褪色。最后入伊紅復染(5-20秒)。HE染色的關鍵在于深淺適度,對比鮮明,一般有經驗的,肉眼就能判斷,但偶而也會出現失誤,所以用顯 微鏡控制是最保險的方法。其關鍵的步驟在于蘇木素染好后的分化及藍化過程,在藍化結束后,應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核著色是否合適,核結構是否清晰,胞漿內是否有殘留的蘇 木素等等。染色理想的切片在顯微鏡下應是:細胞核與細胞漿應藍紅相映,鮮艷美麗;核漿對比明顯,核膜及核染色質顆粒清晰可見。 12. 脫水和封片 切片脫水應從低濃度的酒精到高濃度的酒精,80%酒精1道,95%酒精2道,純酒精2道,(正丁醇1道),二甲苯2道。濃度低的酒精比濃度高的酒精更容易脫水,但也容易使伊紅 退色,故脫水時間可短一點,每道3-5分鐘,純酒精每道10分鐘。為增加酒精與二甲苯的相融性,可在二甲苯前面增加一道正丁醇;石碳酸-二甲苯液也有此效,但用石碳酸時如 不洗凈,可引起切片退色,不利于切片久存,故不作推薦。切片經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樹膠封固。為增加切片的透明度,防止細胞收縮、龜裂或切片出現黑色結晶樣小點。所以 我們規定切片必須濕封,不得用溫箱烤干或電吹風吹干后干燥封片。在南方冬春、霉雨季節,封片時要防止口鼻呼出的氣體接觸到切片;在天氣較潮濕的日子里,不宜一次將多張 切片取出待封,以免切片“還潮”,形成透明不佳,出現云霧狀水珠。脫水劑的更換也應有一定的時間規定。一般是每500ml液體,處理500張切片后更換一次為宜。封片樹膠不能過 稀,封片時樹膠要均勻充滿蓋玻片且樹膠不及外溢為佳。要將組織全部覆蓋,也不能有氣泡。最后,粘貼標簽,標簽必須貼于玻片左側,編號書寫清楚,最好能打印。 我希望在中華病理學會的倡導下,在各種組織的配合下,通過我們的努力,使中國的病理技術有一個質的飛躍。 |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