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rmac® Cellspin 載玻片離心機簡介:http://www.603041.com/plus/view.php?aid=2820
胚胎冷凍儀:http://www.603041.com/a/gb2312/yiqi/CryoLogic/2010/0428/3073.html
lonza 特殊 無血清 培養基:http://bitebo.com/a/gb2312/gongsixinxi/shichanghuodong/2013/0331/5024.html
|
|
摘 要:目的:黃連解毒湯是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個有效藥物,為 證實其抑菌作用機理。方法:以黃連解毒湯提取液,采用顯色基質偶氮法進行體外抗內毒素 的實驗研究。結果:黃連解毒湯有較顯著的減毒作用,關于電鏡下觀察到其作用機制,是以 破壞降解內毒素形態的直接方式而不是對內毒素活性的暫時性抑制。結論:該藥物不僅通過 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加速內毒素的廓清來發揮作用,其對細菌毒素的直接中和亦 為其主要的作用方式。
關鍵詞:黃連解毒湯;內毒素
中圖分類號:R289.9;R28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250(2000)05-0031-02
本方治證乃熱毒壅盛于三焦所致。火熱毒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內外。方中以大苦大 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因心主神明,火主于心,心火寧則諸經之火自降,并且兼瀉中焦之 火。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使以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使火熱從 下而去。四藥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熱毒解,諸癥可愈。正因為如此,“黃芩解毒湯” 是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個有效藥物。實驗研究亦證實,該藥具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和促進 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等多方面作用。從而提示,本方劑或有拮抗內毒素生物學效應的可 能。因此對“黃連解毒湯”體外抗內毒素的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
材料與方法
1 中藥
由中醫學院研究所提供。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按比例以水提醇法制成100%藥液,經滅 菌等處理后備用。
2 內毒素定量檢測
采用顯色基質偶氮法[1],所用藥物及配套試劑由上海醫學化驗所和上海生物制品 研究所提供。
實驗方法:取中藥“黃連解毒湯”提取液0.1ml,加入已知內毒素溶液0.1ml,37℃育溫60 min,離心10min (300pm/min)。取上清液0.1ml,加入鱟試劑0.05,混勻。再次育溫20 min,加顯色基質進行顯色反應,在分光光度計上以545nm比色。該方法檢測內毒素的靈敏 度達50pg/ml。
3 電鏡觀察
按lopes氏方法[2]制成電鏡滴片,觀察正常內毒素(E、colio 55B5)形態結構,并 觀察樣品中加入多粘菌素B(25ug/ml)和中藥提取液0.2ml,加入等量的內毒素(2mg/ml),37 ℃水溶育溫60min。加1滴3.8%醋酸鈾,15min后,取該溶液滴于銅網上,以濾紙吸去多余液 體,于紅外燈下烤干后進行電鏡觀察(philips. EMST400,放大倍數3000~5000倍)。
實驗結果
1 “黃連解毒湯”提取液體外抗內毒素的作用
在中藥提取液中加入10ng已知內毒素,經37℃ 60min作用后,可測得內毒素活性為34.5pg ,表明“黃連解毒湯”提取液有減毒作用,其減毒倍數為118.34倍。
2 電鏡下觀察內毒素結構的變化
電鏡下觀察到正常內毒素超微結構呈鏈狀式網狀,這種結構不因37℃ 60min育溫而發生改 變,中藥提取液和內毒素作用后,這種鏈狀盤繞結構崩解而呈板狀或短片狀。經中藥提取液 作用后的內毒素結構變化與經多粘菌素B處理后其內毒素結構變化相同。
討論
中藥里的清熱解毒藥被用來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由來已久,以往僅是以抑菌、殺菌[3 ]等方面進行研究。本實驗提示,該類藥物不僅通過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加速 內毒素的廓清來發揮作用,其對細菌毒素的直接中和亦為其主要作用方式。
“黃連解毒湯”中,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均為典型的清熱解毒藥 。 上述結果可以說明,該藥有較顯著的解毒作用,且其對抗內毒素的作用是以破壞、降解內毒 素形態的直接方式,而不是對內毒素活性的暫時性抑制,這一點,電鏡觀察已得到印證。據 目前國內外報道,除多粘菌素B和乳果糖聯合應用或中西醫結合以涼血活血和解毒化瘀入手 進行治療,對內毒素水平有一定影響外,消除微生物毒素尚缺肯定有效的藥物。盡管多種高 效抗生素不斷問世,但幾乎均無抗內毒素功效。“黃連解毒湯”提取液有明顯的減毒作用, 為開發利用抗內毒素中藥,彌補抗生素在這方面的不足,為臨床內毒素血癥的治療提供了新 的方法和途徑。
作者簡介:戴錫珍(1947-),女,河北人,天津中醫學院副教授,主要從 事病理(側重血液病)方面研究。
戴錫珍(天津中醫學院,天津 300193)
高淑娟(天津南開醫院,天津 300190)
收稿日期:1999-07-15 修回日期:2000-03-06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6 No.5 P.3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