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一级_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_奇米影视狠888_在线欧美一区

?
生物知識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

作者:admin 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 2011-01-02 18:55  瀏覽次數: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LONZA  龍沙 細胞 培養基 

1、治療級無血清間質干細胞培養基

2、X-VIVO 限定化學成分無血清造血細胞培養基

3ProCHO4 無蛋白CHO培養基

4、。。。

http://bitebo.com/a/gb2312/gongsixinxi/shichanghuodong/2013/0331/5024.html

  

LONZA鱟試劑資料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lonza/2010/0928/3762.html

Lonza內毒素檢測試劑產品目錄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lonza/nds/2010/0928/3741.html

ALEXIS 現貨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qt/2010/0913/3627.html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
 
醫院臨床應用與檢測的意義
 
 
匯 編 于 2007 年 12月
內毒素定量檢測推廣小組
內毒素學術研究會
 
  
目 錄
 
第一部分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法應用與發展……………………………………3
血液中細菌內毒素微量測定與臨床意義…………………………………………4
 
第二部分
內毒素血癥……………………………………………………………………………………5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6
燒傷內毒素血癥……………………………………………………………………………………6
內毒素血癥 發燒病人敗血癥的早期預測…………………………………………7
重型肝炎內毒素血癥的處理…………………………………………………………………8
第三部分
“菌毒并治”新概念……………………………………………………………………………11
抗生素治療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誘導內毒素釋放的臨床研究………………………………12
抗生素介導的內毒素釋放………………………………………………………………………13
論內毒素血癥的治療對策………………………………………………………………………14
內毒素血癥臨床治療方法………………………………………………………………………16
淺談血漿內毒素測定的臨床意義……………………………………………………………18
第四部分
正常人體內毒素含量范圍為0-0.1EU/ml23…………………………………………
檢測出內毒素的單位用EU表示…………………………………………23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系統介紹…………………………………………24
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性能指標和技術參數…………………………………………25
我國5000家醫院將臨床推廣定量法檢測細菌內毒素……………………………………26
關于血液透析液的內毒素檢測……………………………………………………………27
附則…………………………………………………………………………………………28
 
  
第一部分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法應用與發展
10年,人們對疾病病因、病理的認識不斷深化,發現了許多疾病與內毒素的關系。由于很小劑量的內毒素即能引起極廣泛的生物作用及病理作用,因而加強內毒素的檢測研究便成為臨床、公衛及藥檢等領域的重要課題。
  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又稱鱟試驗法,它是1964年由美國學者Levih和Bang發現,并在1968年正式建立的一種定性或定量檢測微量細菌內毒素的分析方法。該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和操作簡便快捷的特點,不僅在藥學,而且在微生物學及臨床檢驗等領域應用較為廣泛。197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承認鱟制劑是一種生物制劑。1980年,美國藥典首先收載此法,其后英、德、意、日等國相繼收載了這一檢查方法。1983年我國衛生部授權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組織全國范圍的大輸液及放射性藥品鱟試驗檢查方法。1995年,中國藥典收載了修訂后的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并取消了原熱原檢查。2003年,對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開始在我國臨床全面開展應用。
  鱟試驗法可廣泛用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快速診斷,可對患者的血液、尿液及腦脊液進行直接檢查,有助臨床醫生及時發現內毒素疾病,以迅速采取果斷的治療。在公共衛生方面,鱟試驗法可對水源、食物、飲料等進行內毒素測定,以便將其控制在規定水平以下,預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用此法檢測藥品和生物制品等開展較早,如美國收載檢測品種已上升為600多個。而且,國外用此法檢測醫療用具中內毒素污染含量的研究進行的比較深入。
  據有關資料,正常人血中內毒素濃度為:<0.1EU/ml,超過此值即可診斷為內毒素血癥。
  許多研究表明,內毒素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內毒素血癥多隨病情惡化而加重,隨病情緩解而減輕。因此,內毒素可以作為一個衡量病情和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也可用于臨床治療及判定療效或篩選恰當藥物的指標之一。
  
血液中細菌內毒素微量測定與臨床意義
1968年Levin和Bang發現并建立鱟試驗方法以來,逐漸得到臨床和藥檢部門的重視。尤其是在臨床檢驗方面的應用更是飛速發展。隨著鱟試驗方法研究和測定儀器的不斷完善,內毒素測定已由最初的定性凝膠法向靈敏度更高的微量定量方面發展。目前,在日本,以合成基質法為中心的血漿內毒素測定變得更快速,準確,更加使用于臨床各種感染癥狀的診斷。
    據國外文獻報道:正常人血漿中的內毒素水平一般在0.1EU/ml左右,然而由于前處理方法及測定原理的不同其值也存在著一定差異。隨著血液前處理方法的標準化和國內血液前處理液的生產,我國臨床內毒素的定量動態檢測水平將會提高,內毒素儀器的定量檢測的標準化進程將會加速。
研究表明:內毒素血癥多隨病情惡化而加重,隨病情緩解而減輕。因此,內毒素可以作為一個衡量病情和判斷預后的一個參考指標,也可用于指導臨床治療、判斷療效和篩選恰當的藥物。
目前應用鱟試驗陽性對內毒素血癥進行診斷,以鱟試驗濁度法或基質顯色法測定,血漿內毒素濃度大于0.1EU/ml為定量標準,并證實它對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的判斷優于血培養。應用該法探討不同疾病的內毒素血癥發病率,結果為急性肝炎37%~64%,爆發性肝炎為58%~100%,且腹水與無腹水有顯著差異。
    膽石癥拌或不拌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臨床表現,在急性梗阻性化膿性感染時,內毒素血癥發生率最高(85%),而陰性僅占21%,且內毒素病員低血壓與死亡率是革蘭氏陽性菌血癥的2倍。
    Nachum等應用尿液稀釋凝膠法研究了1286例尿路感染病例發現:鱟試驗區分顯著性和非顯著性菌尿癥的能力為93%。國內不斷尿路感染時,尿液內毒素濃度大于0.1EU/m為84%,而非感染者僅為2.3%。
    早期診斷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預防與救治的關鍵。一些實驗表明,血漿水平的陽性預測值頗高,有些學者提出內毒素水平對多功能衰竭的監測有預警意義,動態觀測其變化,有助于早期診斷與預防。
    除此以外,內毒素與急重癥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口腔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有著密切關系,定量動態檢測內毒素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第二部分
內毒素血癥
內毒素血癥是由于血中細菌或病灶內細菌釋放出大量內毒素至血液,或輸入大量內毒素污染的液體而引起。內毒素血癥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
(1) 內毒素血癥發生的原因。
  在嚴重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下可出現:
  全身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障礙,免疫機能下降,腸道吸收的內毒素過多而超過機體清除能力;
  胃腸道粘膜缺血、壞死、屏障破壞,大量內毒素釋放入血;
  腸道吸收的內毒素因肝功能障礙由側枝循環直接入體循環;
  某些組織、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內毒素入血。
(2)內毒素血癥的臨床癥狀
  內毒素血癥臨床癥狀主要決定于宿主對內毒素的抵抗力。癥狀和體征有:發熱,白細胞數變化,出血傾向,心力衰竭、腎功能減退、肝臟損傷、神經系統癥狀,以及休克等。內毒素可引起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釋放,導致微循環擴張,靜脈回流血量減少,血壓下降,組織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
(3)內毒素血癥的后果
  內毒素血癥可以出現在多系統的多種疾病中,通常導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病死率極高。
  內毒素血癥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①發熱反應:內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或作用于白細胞使之釋放內原性致熱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質如緩激肽、組胺、5-羥色胺、血管緊張素等釋放,使血壓下降,導致微循環障礙;③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激活凝血、纖溶系統,產生出血傾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④經C3旁路或經典途徑激活補體;⑤直接或間接損害肝臟,引起糖代謝紊亂及酶學、蛋白代謝的改變;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活性。
(4)各類疾病內毒素血癥的發生率
  急性肝炎37-64%;爆發性肝炎58-100%;丙肝61.54%;膽石癥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感染85%;燒傷85%;敗血癥70%;多器官功能衰竭100%;急性胰腺炎90%;皮膚軟組織感染70-81.1%;腹腔感染72-84%;尿路感染70-80%(腎炎)、癌癥70%;肺炎100%;上感100%。
(5)內毒素血癥的治療
  內毒素血癥的治療原則多主張:①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②改善內毒素引起的微循環障礙。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
  許多非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重癥病人及處于應激狀態的患者,絕大部分出現內毒素血癥,血漿中內毒素血癥主要來源于腸道內毒素的吸收,因此腸源性內毒素血癥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發病機制與如下幾方面有關:
(1)腸道內毒素生成和攝取增多(腸道微生物移位)
  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和腸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壞,內毒素移位,進入血循環;
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粘膜缺血、萎縮、破損、脫落均可造成內毒素移位,發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
腸道微生態環境破壞,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減少了對抗生素敏感的厭氧菌的數量,導致革蘭氏陰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進入血循環。
(2)肝臟對內毒素的清除功能減退,大量內毒素在肝臟未經解毒溢入體循環。
(3)門體系統功能障礙,出現門體分流,來自腸道的內毒素繞過肝臟,未經滅活解毒,涌入體循環,形成內毒素血癥。
(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導管是內毒素進入體循環的重要替代途徑。
(5)外周血內毒素滅活功能降低,各種原因造成的外周血滅活內毒素能力下降,易發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
 
燒傷內毒素血癥
 
燒傷可由熱水、蒸氣、火焰、電流、激光、放射線、酸、堿、磷等各種因子引起、燒傷除了高溫直接造成局部組織細胞損傷外,整個機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改變。處于應激狀態可能釋放出各種生物物質而引起燒傷的局部炎癥和全身反應。
 
除此以外,應激還可以腸粘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受損,大量內毒素通過腸粘膜釋放入血,血中高濃度內毒素,又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多種炎性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質-1、白細胞介質-8和白細胞介質-6等,進一步加重機體的病理反應,使臨床癥狀更加嚴重。
 
動物試驗及臨床均表明,燒傷早期即出現內毒素血癥。盡管現代醫學技術和重癥監護水平的在不斷提高,但是燒傷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成為進一步提高燒傷救治成功率的一大障礙,而內毒素是誘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控制燒傷內毒素血癥在減少并發癥即死亡率反面是至關重要的。
 
動物實驗模型顯示,燒傷后門靜脈血漿內毒素于傷后3-6小時即顯著升高,7-12小時達高峰,24小時后有所下降,但仍居較高水平。同時,燒傷后肝靜脈血清肝功能指標ALT、LDH亦與3-6小時升高,12小時達高峰,且數值大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傷后24小時下降,且仍顯著高于對照組。以上結果提示早期肝臟損害與腸源性內毒素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腸源性內毒素可能是導致燒傷早期肝損害的主要因素之一。Winchnrch等人對一組39例不同燒傷面積的病人,在傷后5天內連續進行血漿內毒素,結果表明,血循環中內毒素的平均含量與燒傷面積相關;傷后3~4天有一峰值。他們又對另外29例燒傷面積20%~75%的病人,進行傷后兩周內定期抽血檢查,內毒素陽性者17例(占58.6%)。結果提示燒傷內毒素血癥比較常見,而且內毒素血癥與革蘭氏陰性桿菌菌血癥或創面膿毒癥的相關率為71%。
 
    在燒傷的合并癥中,如休克、膿毒癥、肝損害,尤其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的發生、發展中,如前所述,在某種程度上,內毒素起著“撥機”的作用,因此燒傷早期控制內毒素血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已經引起了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
 
內毒素血癥 發燒病人敗血癥的早期預測
 
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是住院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確切診斷要根據血培養結果,需花費幾天時間。實驗證明,無論是人和動物,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所許多癥狀是由內毒素血癥造成的。內毒素可以激活單核巨細胞系統,通過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等產生一系列毒性反應。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的主要致病因素。用鱟實驗法測定病人血中內毒素,可以預測發燒病人敗血癥發生率。
      Sander等人對473例發燒病人血中內毒素進行了研究,其中發生敗血癥病人在3天追蹤觀察期間有6人(32%)死亡,而454個無敗血癥病人只死亡26(6%)。研究表明,血中內毒素濃度測定是預測敗血癥的極佳指標,此方法快速、簡便,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的臨床工作中,找不到一個可靠的指標準確地預測病人將要發生敗血癥。Sander等人的研究表明,鱟試驗法檢測結果預測敗血癥的敏感性為79%,特異性為96%。從全體發燒病人有4%會發展為敗血癥來計算,鱟試驗的陽性預測值為48%,陰性預測值為99%。凡是內毒素試驗結果為陰性的病人基本上排除3日內發生敗血癥的可能,而內毒素陽性的發燒病人則有發生敗血癥的高度危險性。
      過去認為,菌血癥就等于敗血癥,而敗血癥血培養的預測值僅為15%,因此用鱟試驗檢測內毒素的方法對發燒病人是否發展成敗血癥的預測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重型肝炎內毒素血癥的處理
肝病患者常存在內毒素血癥,據統計其發生率依次為:重型肝炎64%~100%,失代償期肝硬化46.5%~75.9%,代償期肝硬化23.5%,急性病毒性肝炎36%。而且內毒素血癥與肝損害常互為因果,即內毒素血癥出現后肝損害可進一步加重[1~3] 。現對內毒素血癥的發生、致病機制及其拮抗措施綜述如下,以期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1 重型肝炎時內毒素血癥的產生機制
    
  1.1 腸道細菌易位 慢性肝病、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時腸道中細菌及內毒素(LPS)可穿過上皮屏障進入腸系膜淋巴結,進而入血液和遠處器官 [2] ,其機制可能是:(1)腸黏膜營養障礙、上皮細胞萎縮、脫落及潰瘍形成,以至損傷腸黏膜屏障;(2)宿主免疫尤其是腸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使得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細菌和內毒素外溢;(3)大腸是體內最大的細菌內毒素儲存庫,當糞塊和氣體在腸腔內積聚時,會對腸壁產生一定的壓力,有利于細菌和內毒素外溢。
   
  1.2 腸道黏膜屏障損害 重型肝炎及肝硬化門脈高壓時,腸黏膜瘀血、水腫,腸壁通透性也增加,可能與LPS激活細胞內黃嘌呤氧化酶有關。
   
  1.3 腸道菌群失調 慢性肝病、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時,腸道內厭氧菌減少,大腸桿菌等明顯增多,小腸內細菌過度生長,且肝損害越重(如Child Pugh C級患者)腸道菌群紊亂越明顯 [1,2] 。菌群紊亂的原因可能是:(1)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腸黏膜分泌減少,分泌型IgA產生不足;(2)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3)暴發型肝炎時過多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4)胃腸道瘀血、腸腔內膽鹽缺乏等都有利于有害菌生長。 ;
  2 內毒素損傷肝臟的機制
    
  2.1 引起肝微循環障礙 肝臟有出血、壞死,肝竇內可見微循環和紅細胞淤積。引起微循環障礙的機制是:(1)LPS激發了Shwartzman反應;(2)LPS損傷了肝竇內皮細胞及肝內微血管,并激活了內凝系統;(3)LPS通過刺激枯否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LTS)及前凝血質等,進一步損傷肝竇內皮細胞及微血栓形成 [4~7] 。
   
  2.2 細胞的毒性作用 曾有肝細胞培養實驗中發現LPS可引起肝細胞形態及功能的改變,如肝細胞變圓、黏附功能喪失、己糖攝取減少、細胞色素p450水平降低等且變化程度與LPS劑量呈正比。
   
  2.3 對肝臟非實質細胞及其介質的作用 一般認為,LPS對肝臟枯否細胞及肝竇內皮細胞的作用在IPS所致肝細胞損害中較為重要。
   
  2.3.1 對巨噬細胞的作用 肝內巨噬細胞包括定居的枯否細胞及滲出的巨噬細胞。枯否細胞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具有清除LPS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被LPS激活,通過多種途徑,引起肝細胞損害[5~7] 。(1)枯否細胞的解毒作用:有人觀察到在肝細胞、枯否細胞混合培養時加入LPS,可生成大量左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產生NO,后者可下調線粒體呼吸,幫助細胞度過低氧血癥期,同時還能調節局部灌流,抑制低血流量下的血小板聚集,并與超氧化物結合,形成無毒代謝產物NO 3 ,避免細胞受氧自由基損害。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時肝臟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顯著降低,補充纖維連接蛋白則有助于增強該系統功能,從而降低病死率。(2)枯否細胞過度激活后的致病作用:受LPS刺激后,枯否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化學趨化、細胞毒及代謝等功能均明顯增強,并大量釋放TNF-α、IL-1、IL-6、LTS、PAF等細胞因子,這些因子均對肝臟有損害作用。最近還發現LPS可刺激枯否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產生PAF,PAF是加重肝損傷和導致門靜脈高壓的重要原因。
   
  2.3.2 對肝竇內皮細胞的作用 內皮細胞受LPS和上述細胞因子刺激后,可產生超氧化物陰離子、IL-1、IL-6、PAF、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還釋放花生酸,加重微循環障礙。
    
  3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的防治
    
  目前對內毒素血癥尚缺乏特效藥物,臨床上多采用下述措施。
   
  3.1 抗生素的使用 (1)頭孢噻肟、頭孢唑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定、安美汀、特治星:2g/12h,最短療程5天;(2)β內酰胺過敏者可用喹諾酮類。
  3.2 清潔腸道
   
  3.2.1 有益菌活制劑與乳果糖 (1)有益菌活制劑: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鏈球菌、優細菌(Eu-tacteria)等均為有益菌,對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起重要作用;整腸生是一種需氧的地衣芽孢桿菌制成的微生態制劑,口服進入腸道后,通過消耗氧氣而降低腸道的氧化還原電位,制造厭氧的環境,促進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厭氧菌的生長[7,8] ,減少腸道毒素的吸收。(2)乳果糖:乳果糖是雙歧乳酸桿菌的增殖因子,能促進有益菌生長;乳果糖分解后產生的乳酸和醋酸可形成高滲狀態,增加腸蠕動,促使腐敗物及時排出,同時還降低腸道內pH值,抑制致病菌生長,減少內毒素產生,降低血氨水平。乳梨醇為第三代乳果糖制劑,起效快,療效、適應證與乳果糖相仿。(3)二糖酶抑制劑:AO-128是鏈霉素菌屬的提取物,為二糖酶抑制劑,口服后可抑制腸道二糖酶,使腸道碳水化合物類降解減少,但臨床應用經驗尚少。
  3.2.2 口服抗生素 抗生素在殺菌同時也會引起細菌內毒素釋放,其引起內毒素釋放的能力依次為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 [9] ,臨床常用的藥物有:新霉素1~2g bid,口服、灌腸或經胃管注入;慶大霉素4U bid,口服、灌腸或經胃管注入;甲硝唑0.4g bid,口服、灌腸或經胃管注入;氧氟沙星0.2g bid,口服、灌腸或經胃管注入。
   
  3.2.3 灌腸 50%硫酸鎂30~40ml口服或鼻飼,以清除腸內蛋白質或貯存血液;也可用米醋、乳果糖高位灌腸,使腸內pH值控制在5~6以下,有利于NH 3 轉變為NH 4 而排出體外。
   
  3.3 增強機體對LPS的抵抗力
    3.3.1 免疫調節劑 胸腺素α 1 、黃芪多糖、香菇多糖、丙種球蛋白等都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與解毒功能,有利于遏制細菌感染,減少繼發感染和二重感染,也有利于內毒素的清除。
轉貼t3.3.2 實施腸內營養 長時間饑餓和胃腸外營養會使腸黏膜萎縮,削弱腸黏膜屏障;早期實施腸內營養可提供腸道必需的營養,并刺激胰酶及胃腸激素的分泌,以維護腸黏膜的正常結構及屏障功能。
    3.3.3 提供足夠的熱卡 敗血癥時常出現負氮平衡,需補充足夠的熱卡以減少組織蛋白的分解;另外,能量合劑、1,6-二磷酸果糖(FDP)等也能促進代謝、增強抵抗力。
    3.3.4 抗氧化劑 枯否細胞和肝竇內皮細胞受LPS及炎性細胞因子刺激后,均可產生氧自由基,適量應用抗氧化劑可減輕肝損傷。還原性谷胱甘肽(TAD)1.2g/d,加入5%GS250ml中靜滴;思美泰1.0g/d,加入5%GS250ml中靜滴。
3.3.5 殺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P) 殺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P)是從多形核粒細胞嗜天青顆粒中分離出的一種陽離子蛋白質,分子量為55kD,對LPS有很高的親和性,具有選擇性抗G - 菌的活性,對G + 細菌、真菌或哺乳類細胞活性小或無。BPIP由兩種功能不同的結構域組成:氨基端20kD的片段具有潛在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羧基端則具有調理功能 [10] 。現已有基因重組BPIP產品出售,其確切療效有待進一步驗證 [11] 。
  3.4 血漿凈化技術 內毒素屬高分子物質,單純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內毒素;血漿置換則利用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與LPS親合性高的特性,可部分地清除患者血漿中的游離內毒素,但其消耗巨大,療效也并不理想;近年來,采用吸附內毒素和血漿凈化相結合技術,將多黏菌素B、活性碳或抗LTS抗體連接在血漿濾過柱微球表面,使患者血漿中的內毒素在循環往復地通過濾過柱微球時被吸附或降解, 從而減輕內毒癥血癥,但耗資昂貴,療效仍有待驗證 [11] 。
3.5 LPS及炎癥細胞因子單克隆抗體 Manthous等曾用LPS McAbHA-1A治療例無明確感染灶而出現低血壓休克的FHF患者,結果肝功能改善,病情好轉。但該血清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只能使用1次,抗體效價不穩定,使其應用受到限制。TNF抗體及PAF拮抗劑等也正在研究之中。
    1
第三部分
“菌毒并治”新概念
抗生素是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抗生素的應用卻可導致內毒素的釋放。體外研究發展,用有效抗生素處理的培養基中,在細菌計數降低的同時,伴有內毒素水平的增高,有的甚至可達100多倍。雖說醫生在使用抗生素時對其副作用,如肝腎毒性、過敏反應、聽力毒性等非常關注,且采取措施設法避免,但使用抗生素治療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所引發的內毒素釋放問題卻少為人知,控制不力。
  早在抗生素應用初期,即有關于抗生素治療后細菌溶解致內毒素升高的臨床報告。有專家證實,病人應用某些抗生素后,細菌負荷量突然下降,但游離內毒素明顯升高,這在病人存在原發性菌血癥時尤為顯著。荷蘭學者調查,在一個有不同遺傳背景的患者組中,抗生素可顯著誘導內毒素釋放。Shen等人臨床發現,在10例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患者中,有7例在抗生素治療后血中內毒素明顯上升,其中2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死亡病例的菌血癥得到控制,但血中內毒素則明顯升高。而未死亡者隨著菌血癥的控制,血中游離內毒素水平相應降低,這提示內毒素與死亡密切相關。
  大量研究證明,各種抗生素依其致內毒素釋放能力的大小可分為高、中、低三群,其順序為B-內酰胺類——喹諾酮類——氨基糖甙類,而多粘菌素B則低于所有品種。因此,我們在選擇抗生素時,即要注意有效的殺菌保證,也要兼顧減少內毒素釋放,這樣才能有利于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的控制和病情的轉歸。
  抗生素誘發內毒素釋放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也是臨床藥學和感染治療學中的熱門課題。一般抗生素只有抗菌作用,而無除內毒素的能力,對已產生的內毒素更是無能為力。實驗證實,應用慶大霉素后,在細菌負荷下降的同時,內毒素數量增加20~100倍。研究顯示,用抗生素治療后,在病人血中內毒素各項高的同時,伴有血壓下降和乳酸升高,表明組織損傷加重。另外,在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抗生素誘導內毒素釋放的臨床意義已得到證實。正因為如此,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保護腦膜炎患兒免受這種因素影響已成為常規。
  內毒素對機體的危害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因使用抗生素后,可致大量細菌體破裂,還可發生斯化反應,進一步加重病人臨床癥狀,甚至發生危險。所以,在臨床抗感染治療時,應強調“菌毒同治”,即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采用“熱毒平”等抗內毒素藥物,增強療效,減少病程,有助疾病的康復。近年來,這類能與抗生素聯合作用,有效清除、滅活內毒素,并在某種程度上拮抗耐藥菌株的內毒素拮抗劑日益為醫生們重視,因為這對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起著重要作用。
抗生素治療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誘導內毒素釋放的臨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antibiotic-induced endotoxin releas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
王慧敏  殷慧  彭毅志  肖光夏  楊曉媛 
摘 要:目的觀察伊米配能/西司他丁(IPM)和頭孢哌酮(CPZ)在治療嚴重燒傷病人革蘭氏陰性(G-)細菌感染過程中誘導內毒素(LPS)釋放的情況.方法燒傷病人隨機分為IPM組和CPZ組,分別于治療第1天和第3天取創面分泌物和痂下組織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并于用藥前(0)、用藥后2、12、24、48、72 h抽靜脈血測血漿LPS.結果兩組燒傷病人均為G-細菌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療3 d后,痂下組織中細菌量降低1~2個數量級;血漿LPS在治療后2 h都升高至峰值,CPZ組的LPS升幅大于IPM組,3 d后兩組病人的LPS水平較治療前都明顯下降.結論 IPM和CPZ都能有效治療G-細菌感染,同時誘導釋放LPS,IPM組誘導釋放的LPS低于CPZ組;LPS的釋放量隨著細菌量減少而逐漸降低.
關鍵詞:伊米配能/西司他丁; 頭孢哌酮; G-細菌; 內毒素
分類號:R97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83(2002)增刊-0026-03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全軍"九五"指令性課題(96L042)
作者簡介:王慧敏(1970-),女,碩士,主管護師.
作者單位:王慧敏(610083,成都軍區總醫院護理部) 
     殷慧(610083,成都軍區總醫院護理部) 
     彭毅志(第三軍醫大學燒傷研究所) 
     肖光夏(第三軍醫大學燒傷研究所) 
     楊曉媛(610083,成都軍區總醫院護理部) 
參考文獻:
1]Hellman J,Warren HS.Antiendotoxin strategies.Infect Dis Clin North Am,1999,13(2)∶371-386.
[2]Rotimi VO,Verghese TL,Alsweih N,et al.Influence of five antianaerobic antibiotics on endotoxin liberation by gram-negative anaerobes.J Chemother,2000,12(1)∶40-47.
[3]Yamaguchi S,Sato S,Toriya M,et al.Effects of isepamicin and beta-lactam antibiotics on the release of endotoxin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Jpn J Antibiot,1999,52(1)∶41-56.
[4]Bhatti AR,Kumar K,Stobo C,et al.High temperature induced antibioticsensitivity change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Microbios,1999,97(387)∶103-115.
[5]Jackson JJ,Kropp H.Differences in mode of action of β-lactum antibiotics influence morphorogy,LPS release and in vivo antibiotic efficacy.J Endotoxin Res,1996,3∶201-218.
[6]Ishikawa M,Miyauchi T,Yagi K,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antibiotic-induced endotoxin rel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ic resection.World J Surg,1999,23(1)∶75-79.
[7]Luchi M,Morrison DC,Opal S,et al.A comparative trial of imipenem versus ceftazidime in the release of endotoxin and cytokine gen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gram-negative urosepsis.J Endotoxin Res, 2000,6(1)∶25-31
 
抗生素介導的內毒素釋放
 
自抗生素問世以來,就有關于應用抗生素治療后細菌溶解導致內毒素釋放的臨床報告,認為內毒素釋放可能會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暫時惡化,現已證實,血液循環中內毒素水平的升高與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惡化有關。
    內毒素在正常情況下,以完整的形式存在于革蘭氏陰性菌的外層細胞膜上,內毒素要發揮作用,必須從菌體上游離下來,實驗證明,游離的內毒素其作用效果較細胞膜上的內毒素強50-100倍。
    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膜上存在著特殊的蛋白分子,能與青霉素類或頭孢霉素類抗生素相結合,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稱為“青霉素結合蛋白”(PBP)。各種細菌細胞膜上的PBP數目、相對分子量、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與細菌細胞膜上PBP1位點相結合的抗生素,在殺滅細菌的同時,細菌的細胞壁結構改變很少,內毒素釋放很少或沒有;與PBP2位點相結合的抗生素,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使細菌細胞壁呈球狀改變,釋放出中等量的內毒素;而與PBP3位點相結合的抗生素,能使細菌細胞壁呈絲狀改變,釋放出大量的內毒素。
不同抗生素與PBP結合的部位不同,所釋放的內毒素也不同。
   青霉素類和舒普深主要與PBP1位點相結合,內毒素釋放很少或沒有。
   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主要與PBP2位點相結合,釋放中等量的內毒素。
   大多數的二代、三代、四代頭孢霉素主要與PBP3位點相結合,釋放大量的內毒素。
內毒素血癥的出現加重了病情,給臨床治療增加了壓力。臨床上對于抗生素介導的內毒素血癥尚無特別藥物,內毒素抗體尚未應用于臨床,故其治療除了對癥處理外主要在于預防—合理選擇應用抗生素。
論內毒素血癥的治療對策
 
陸付耳李鳴真 葉望云 (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武漢 430030)

科學家與細菌的較量,有相當多的工作表現在與細菌毒素的抗爭.細菌毒素主要分為外毒素(exotoxin)和內毒素(endotoxin);一些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致病菌如白喉和破傷風等細菌的外毒素,隨著其抗毒素和類毒素的相繼研制成功和有效應用,已不再使人談虎色變;如今對細菌毒素的抗爭已聚焦在內毒素
雖然人們對內毒素結構、生物學活性及其致病機制,內毒素血癥的病理生理過程等有關的認識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針對內毒素血癥的抗內毒素治療卻一直困擾著醫學界.盡管采用了日臻完善的器官支持和重癥監護技術,以及抗內毒素抗體、抗炎性細胞因子(炎癥介質)抗體或炎性細胞因子受體拮抗劑等新藥,但重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引起的內毒素血癥所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以及由此而來的多臟器功能失常綜合征(MODS),其病死率卻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內毒素依然是醫藥工作者久攻不克但又必須攻克的堡壘
1 現有抗內毒素治療措施面面觀
1.1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b被認為是惟一具有抗內毒素作用的抗生素,但是限于其損害腎臟的劇烈不良反應,未能直接應用于體內抗內毒素治療.即使人工合成的多粘菌素b族中的一種9肽衍生物毒性較低,目前仍僅用于體外中和內毒素.近年報道采用藥物鉸鏈技術將多粘菌素b與高分子有機物Dextran 70連接在一起,以減輕多粘菌素b的毒性而保留其內毒素中和能力.將這種多粘菌素b Dextran 70復合物與其它抗生素合用于治療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性休克,通過殺菌與中和內毒素并舉,可明顯提高休克動物的生存率.但無論是鉸鏈多粘菌素b復合物的有效性,還是多粘菌素b鉸鏈物的穩定性均有待進一步驗證,此種應用多粘菌素b的新技術還處于實驗探索階段.
1.2 血漿凈化技術:包括血液透析技術和血漿置換技術.最初的血液透析技術為解決腎功能衰竭所致氮質血癥應運而生,通過與透析液的交換,使患者血漿中的中小分子代謝產物得以部分地清除,從而改善患者的氮質血癥程度.此項技術為搶救成千上萬尿毒癥患者的生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將血漿凈化技術應用于治療內毒素血癥是一個創造,但由于內毒素屬高分子物質,單純血液透析技術不能有效清除內毒素;后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血漿置換技術,利用置換液中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與脂多糖親合性高的特性,可部分地清除患者血漿中游離的內毒素.但是這一技術的物質消耗巨大,價格昂貴,療效并不理想,效應與成本比亦甚低,難以推廣.近年來,采用拮抗內毒素或吸附內毒素和血漿凈化相結合的技術,用化學方法將多粘菌素b或活性炭或抗脂多糖抗體連接在血漿濾過柱微球表面,使患者血漿循環往復地通過濾過柱微球時可在體外降解或吸附內毒素,從而緩解內毒素血癥.這一新技術價格極為昂貴,其治療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臨床觀察.
1.3 抗脂多糖及炎癥介質:抗脂多糖抗體能中和內毒素的實驗研究結果,被認為可給內毒素血癥的治療帶來新的契機.特別是當抗脂多糖抗體研制和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由多克隆抗體到單克隆抗體產品的轉化,如抗類脂A抗體HA1A、e5等單抗,臨床試驗性治療的近期療效又初見端霓,抗脂多糖抗體更被認為前途光明.但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報道,抗脂多糖抗體的遠期有效性和安全性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和評價.
對內毒素致病機制的研究表明,內毒素誘發的炎性細胞因子對組織細胞的損害遠遠超過內毒素本身對機體的直接影響,因而研制抗炎性細胞因子的生物制劑并探討其臨床療效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亦不容樂觀的事實是,盡管抗炎性細胞因子的生物制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抗體及其受體拮抗劑在動物實驗的療效令人鼓舞,但臨床試用療效卻捉襟見肘,各家報道迥然不同,有說可以緩解感染中毒癥狀,更有應用這些生物制劑增加內毒素血癥患者遠期病死率的報道.
回顧現代醫學對內毒素血癥的種種治療措施,可以看出均是在對抗性干預內毒素及其誘發的炎癥介質策略指導下進行的,未能綜合考慮內毒素血癥的全身性病理生理狀態,因而其治療效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如TNF-α和IL-1β被認為是內毒素誘導的引起機體細胞炎性損害最重要的炎癥介質,試圖用抗TNF-α和IL-1β的抗體治療內毒素血癥似乎理所當然.但是這些炎癥介質的產生又是機體對內毒素防御反應的一部分,具有顯而易見的二重性,即過度釋放的炎癥介質可致機體損傷,而同時這些介質具有復雜的生理功能,可調節機體的免疫能力.如果采用抗體或受體拮抗劑來阻斷介質,則就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減輕了組織的炎性損傷,另一方面亦削弱了機體的免疫力,這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顯然是不利的.面對治療內毒素血癥的窘境,迫使人們不得不對其治療對策進行反思.結合現代醫學對內毒素血癥病理生理學的認識,根據中醫藥學理論,內毒素血癥在病機上屬“正虛邪實”,對應的治療原則應是“扶正”和“祛邪”并舉.單純對抗性治療只能解決“祛邪”的問題,而忽視了屬于“扶正”的保護性治療的重要性.
2 對策:由單純對抗性治療轉向對抗性與保護性治療相結合對抗性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或緩解內毒素血癥的病情,是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但是如果將解決內毒素的問題僅聚焦在單純對抗內毒素方面,則難免失之偏頗.我們認為應當采取對抗性與保護性治療相結合的措施,方能使內毒素血癥的治療走出困境.什么是內毒素血癥的保護性治療?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考慮.
2.1 保護機體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在器官支持和重癥監護技術中所采取的某些治療措施大多數是在重要生命器官已發生明顯的結構損害、功能衰竭之后的功能替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器官保護.內毒素及其誘生的炎性細胞因子對生命器官的細胞損傷是生命器官功能衰竭的微觀病理基礎;保護器官,首先就是要保護組成器官的細胞,保護器官與保護細胞在治療目標上是一致的.積極探討某些藥物對細胞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有重要意義.糖皮質激素被認為具有細胞保護作用,能穩定細胞溶酶體膜結構,維護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但是,糖皮質激素存在抑制免疫反應的不良反應,大宗病例的臨床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不能降低重癥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從傳統的植物藥中篩選、分離、提取出有細胞保護活性的有效成
分是目前研究內毒素血癥治療措施中值得重視的領域.參附注射液、熱毒清注射液等制劑都
有一定的細胞保護作用,并已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當然,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
探索治療機制、完善制劑技術和提高臨床療效.
2.2 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恢復機體的免疫功能對感染性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抗內毒素、抗炎癥介質的單克隆抗體等生物制劑均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導致其遠期療效的降低甚或無效.如果能有效保護機體免疫力,提高在感染狀態下已降低的抵抗力,則不僅可抵御和遏制細菌感染或繼發的病毒感染或二重感染,且有助于內毒素的清除.補益類、清熱類、活血類等很多中藥都能調節免疫系統各組分的平衡,提高機體抗感染免疫力.此外,某些抗生素體外雖有較強的抑制或殺滅細菌作用,但在體內卻對免疫系統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如鏈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對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的隨機運動和趨化運動均具有抑制作用,而加用某些藥物如熱毒清、黃芪注射液等中藥可有效抵消抗生素對血細胞運動的抑制作用.
2.3 保護機體的解毒功能:內毒素在機體內的吞噬、降解和清除,有賴于免疫系統的積極參與;此外,機體內完善的解毒機制對內毒素的脫毒亦發揮了重要作用.機體的免疫和解毒系統在很多場合下既相互重疊或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內毒素進入人體后,血液中的脂蛋白(特別是高密度脂蛋白)等參與脂質交換和轉運的蛋白成分首當其沖地對內毒素予中和緩沖作用,血液的中性粒細胞釋放某些陽離子蛋白(如殺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對內毒素予脫毒解聚作用,組織中廣泛分布的堿性磷酸酶還可對內毒素予去磷酸化作用,網狀內皮系統則對內毒素予吞噬降解作用,由此形成機體對內毒素的解毒過程.我國學者在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指導下,創造性地提出治療重癥感染性疾病的“菌毒并治”理論,即同時發揮抗生素的抑菌或殺菌作用和某些中藥的抗內毒素功效,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某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藥的研究也提示了其抗內毒素效應除了表現直接的降解內毒素作用外,更為重要的是增強機體對內毒素的解毒作用.
綜上所述,某些中藥治療內毒素血癥可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地發揮作用,它們既有一定的直接拮抗內毒素作用,更有其顯著的增強機體免疫和解毒系統對內毒素予以解毒的功效,即應用中藥治療內毒素血癥本身就可體現對抗性與保護性治療相結合的原則,因而值得積極探索.然而,單用中藥治療危重而復雜的內毒素血癥是不夠的,而應充分發揮現代醫學關于內毒素血癥對抗性治療的一切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學保護性治療的一切優勢,優勢互補,有機結合,那么攻克細菌內毒素這一堡壘的世紀之夢將會得以實現.
 
 
內毒素血癥臨床治療方法
     2.1 現代醫學治療
     2.1.1 選擇使用生態制劑 生態制劑是微生態調節劑的通俗名稱,主要是由益生菌制成的調節劑。腸道菌群失調時可以用有益的腸道菌去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使用生態制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復腸菌群的平衡。雙歧桿菌是人體腸道最重要的生理性細菌,它粘附于腸道上皮細胞后,定植形成穩定的菌群,對宿主發揮生物屏障、營養、免疫、消除內毒素血癥、抗腫瘤、抗衰老等作用[5] 。目前市場銷售的生態制劑有很多種,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當注意以下幾點 [9]  :(1)根據大便檢測結果選用:哪類菌群減少,則補充該類菌群,如雙歧桿菌明顯減少就補充雙歧桿菌制劑;哪類細菌過度繁殖就抑制其生長,如給予促菌生、整腸生進行抑制。(2)根據病情選用:一般說來,復合菌制劑比單一菌制劑效果好些。初始可用復合菌制劑(如威特四聯)或聯合使用不同成分和作用機制的制劑(如金雙歧加整腸生或乳酸菌素片)控制病情,然后用單一菌制劑或促生制劑鞏固療效。病情較重者可加大劑量。(3)盡量停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微生態制劑中的活性菌有殺滅作用,兩者一般不宜同時使用,如非用抗生素不可,應選用耐藥的微生態制劑(如聚克膠囊、米雅BM片);如果無適合的制劑可供選擇,應盡量可能將兩類藥物的服藥時間隔長一些。一般來說,微生態制劑可與抗真菌制劑同時使用。(4)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微生態制劑常與病因治療或對癥治療配合使用,即使單純的腸道疾病,可能也需配合解痙、止瀉作用等藥物。
     2.1.2 使用乳果糖制劑 乳果糖是目前臨床公認的治療急、慢性肝性腦病的藥物,林進乾報道[2] :乳果糖可以大大降低某些蛋白分解菌如腸球菌、大腸桿菌的數量,還可以增加肝硬化患者腸道內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比例,臨床上可明顯降低血氨水平和明顯改善肝性腦病癥狀。其作用機理主要為:(1)降低結腸內pH值;(2)滲透性腹瀉作用;(3)改變腸道菌群,減少內毒素血癥。
     2.1.3 合理使用抗生素 汪承柏報道 [10]  :慢性重癥淤膽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特別是伴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容易發生原發性腹膜炎,其病原菌大多為大腸桿菌,用抗生素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但臨床上經常遇到在腹腔細菌感染控制后出現持久性發熱,黃疸加重,PA下降。此乃大量大腸桿菌被殺滅,釋放大量內毒素由門靜脈入肝,同時由于肝臟解毒能力的下降以及側支循環的形成,而發生內毒素血癥。內毒素血癥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用氨基糖苷類與頭孢三代抗生素抑制細菌,對內毒素血癥體溫很高,中毒癥狀很重者,可突擊性應用人血白蛋白20g/d靜滴以吸附內毒素,使血中內毒素濃度迅速下降,2~3天體溫可達到正常。在防治腸道或腸道外感染性疾病時,抗生素抑殺致病菌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在選用抗生素時,應從保護腸道微生態的角度出發,合理用藥,當遵循下列原則[9]  :(1)盡量使用小劑量;(2)盡量使用窄譜抗生素;(3)盡量避免口服:對全身和腸道外感染,盡量不口服用藥,采用注射途徑給藥;(4)盡量保護厭氧菌:無證據表明厭氧菌感染,應盡量不使用對厭氧菌有殺滅作用的抗生素。影響腸道厭氧菌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等,劑量較大時尤其如此。同時也可配用耐藥的微生態制劑,促進厭氧菌的生長和繁殖。(5)盡快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如果使用抗生素擾亂了腸道微生態平衡,應盡快服用微生態制劑,恢復微生態平衡。
2.2 傳統醫學治療  2.2.1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中醫認為 [7]  :邪入營血勢必動血、耗血或血絡痹阻,這種病理變化是全身性的,但腸道作為消化、傳導和直接與外界溝通的臟器,又有著其特殊性,由于腸道瘀血出血,則運化失司,濕濁蘊結,邪毒內生,即可出現諸如現代醫學所說的腸道菌群失調及內毒素血癥。目前,現代醫學對于這種既有腸道瘀血,又有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細菌及毒素移位的變化尚無良好的應對措施。中醫針對血絡痹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針對腸腑積滯,采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和西醫選擇性滅菌的治法比較,本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清除毒物,穩定內環境等優點。
   
  清熱解毒,強在拮抗炎性因子。以往的研究證明清熱解毒藥“熱毒清”可以通過拮抗內毒素誘生的TNF-α、IL-1β、IL-8等炎性因子而改善內毒素血癥,抗氧自由基而對細胞起保護作用[11,12] 。活血化瘀,優在改善血管活性介質。近年研究表明內毒素誘生的TNF可促進中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氧自由基和溶酶體酶、花生四烯酸等代謝產物,引起血管活性介質比例失調,特別是ET-1與PGI 2 比例失調,直接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加速血栓形成,從而加重器官組織的細胞損害[13,14] 。有臨床報道[10]  應用中藥防治腸道菌群失調及內毒素血癥有很好的療效:黃芪、人參、丹參、川芎等可促使內毒素滅活;穿心蓮、蒲公英、板藍根、金銀花、山豆根等對內毒素有破壞作用;大黃、丹參、梔子、金銀花、紫花地丁、黃連、黃芩等可抑制腸道大腸桿菌生長,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大黃、玄明粉可以阻止內毒素在腸道內滯留,減少內毒素的吸收;清熱解毒中藥可以保護線粒體結構及活力,防止內毒素所致的過氧化損傷。
   
   2.2.2 健脾益氣、通腑瀉下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胃腸著眼,“正氣存內”應主要體現在胃氣健旺,小腸分清別濁功能正常和大腸通降正常,亦即現代醫學所說的胃腸正常結構與功能。因此,選擇用中藥來維持和恢復胃腸正常結構與功能可以從健脾益氣的角度著手治療。通腑瀉下則可以使滯留于腸道的病原體及其毒素與各種腸源性的有害物質、機體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從而保護了機體重要臟器的生理功能。李凌等實驗研究認為[15] 赤芍承氣湯可以通過恢復和促進腸道動力,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能顯著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ET及TNF-α,改善肝臟生化指標,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孟林等實驗研究推測[16]  :大承氣顆粒可以通過清除過多自由基作用而實現對腸道的保護作用及對內毒素血癥所致組織臟器損傷的對抗作用。
 
淺談血漿內毒素測定的臨床意義
中日友好醫院臨研所   許世清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結構中的類脂多糖體(脂多糖),此種脂多糖經細菌胞壁合成后被轉運到細胞表面構成胞壁外膜的組成成分,在細菌死亡溶潰后從細胞結構中釋放出來。內毒素及其活性中心(類脂A)對宿主具有 多種毒害作用,例如內毒素使實驗動物產生發熱、影響白細胞、施瓦茲曼(Shwartzman)反應、激活補體和凝血系統及降低血壓等毒性作用,從而造成組織損傷并與許多臨床病象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它又可發揮諸多對機體有益的生物學活性,適量的內毒素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能夠抗感染、抗輻射,并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活力,并具有使腫瘤壞死消退的活性。
    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是住院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很多實驗材料證明革蘭氏陰性菌釋放的內毒素是造成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的真正原因。通常小劑量內毒素進入血液后,立即遭到機體自衛系統網狀內皮細胞、血中的酯酶及中性粒細胞的吞噬或降解,迅速自血中消失,故心臟、血管及其它器官不受損害,不出現癥狀。大多數的內毒素是被網狀內皮細胞所消滅的。但若體質衰弱、感染嚴重未及時控制,或感染以外的原因,致使內毒素大量積聚于血液中,超過機體各自衛系統的清除能力,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癥。
    近年來國內外報道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故快速診斷革蘭氏陰性細菌所致的敗血癥和內毒素血癥已被越來越重視。但現有的細菌學檢查需時間較長,且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使培養陽性率降低。現在更多的報道已闡明內毒素血癥可存在于無菌血癥的各種情況,如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障礙;腸道粘膜損傷;局部陰性細菌感染;污染大量內毒素的注射藥品、輸液及輸血等。以鱟實驗來檢測內毒素,能對內毒素血癥、革蘭氏陰性細菌敗血癥和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病人做出早期診斷和治療。
下面淺談血漿內毒素測定的臨床應用:
一、消化系統疾病的輔助診斷和治療
1、肝臟疾病:
 肝臟是阻止腸道內毒素進入大循環的有效屏障,一旦肝臟功能障礙、肝臟受損后,對內毒素解毒能力大為減弱,內毒素進入血循環并經直接及間接作用引起肝外組織的損傷。
1)肝炎:
 肝炎病人也常并發內毒素血癥。甲肝的內毒素血癥發生率為58%,平均內毒素濃度為54.71pg/ml。在肝發病后第1、3、5周檢測血漿內毒素,內毒素血癥發生率分別為79%、37.8%、17.1%,平均值為65.5pg/ml、37.7pg/ml、26.8pg/ml。到第五周時幾乎均恢復正常。其發病率和內毒素水平均隨著病程的延長而下降,兩者與病程均有非常顯著的意義(p<0.01)。乙肝的內毒素血癥發生率與病理類型有關。有文獻報導急性病毒性乙肝內毒素血癥發病率占51.9%,隨著病情的緩解內毒素水平逐漸下降。慢性活動性乙肝時出現內毒素血癥者占53.7%,并且有80%患者持續存在內毒素血癥。丙型肝炎中的慢性活動性肝炎內毒素血癥發病率最高,但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與內毒素血癥發生率及含量無明顯關系。
 內毒素血癥與肝炎病情程度有密切關系。重型病毒重性肝炎內毒素血癥的發生率可高達92.8%,這些病人較易并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及腎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根據綜合文獻報道,肝炎病人發生內毒素血癥可能有下幾點原因:
a、肝細胞短期內受到大量病毒感染后,可出現一過性的內毒素血癥,隨著肝細胞的修復而逐漸下降以至恢復正常。當持續受肝炎病毒侵襲時,肝內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降低或肝內小葉結構缺陷;肝內外建立起側枝循環,使內毒素未被肝臟中的枯否氏細胞清除而進入體循環發生內毒素血癥。如病變較嚴重,肝實質出現較嚴重的碎屑狀或橋狀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廣泛側枝循環的出現從而破壞了肝小葉的完整性,即可出現持續存在的內毒素血癥。
b、除上述病理變化以外,腸粘膜的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內毒素的吸收增加,腸道菌群的異常改變,以及機體防御能力下降也加重和誘發了嚴重的內毒素血癥。由于內毒素本身又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生物學作用,從而反饋地加重對肝臟的損傷。
 綜上所述,內毒素的水平與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程度有很大關系。檢測血漿內毒素水平對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后有一定臨床意義,也為抗內毒素治療作為病毒性肝炎的輔助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⑵肝硬化:
肝硬化并發內毒素血癥十分常見。正常情況下內毒素主要被肝臟的枯否氏細胞所清除。肝硬變后由于枯否細胞清除能力下降或由于肝內組織結構和血流的改變,使內毒素不能與枯否細胞充分接觸,門脈高壓側枝循環開放,也使內毒素不能在肝內清除或繞過肝臟而進入體循環。肝硬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調理素、IgM等不足或功能減弱,使進入體循環的內毒素不易及時清除,造成嚴重的內毒素血癥。肝臟可攝取血流中內毒素的80%-90%,故血中內毒素的升高反過來加重了對肝功能和結構損傷。故肝硬變時高內毒素水平可造成肝功能的進一步損害。
2、膽道疾病
    內毒素是腸道內大量存在的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內的一種脂多糖,正常情況下來自膽汁的膽酸、膽鹽及分泌型IgA等能抑制腸內菌群的過度繁殖和內毒素的產生。維持粘膜屏障的完整,阻止內毒素的吸收。梗塞性黃疸時,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尤其是肝臟Kupffer細胞功能受抑,腸道中膽汁缺失使內毒素池增大,致內毒素血癥發生率增高。其原因一方面是梗塞性黃膽病人膽道阻塞使膽汁和膽鹽不能排入腸道而逆流入血,造成肝腎器官損害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另一方面由于膽管阻塞腸道內缺乏膽酸、膽鹽和分泌型IgA,使腸道內細菌滋生,內毒素的生成增加,門靜脈吸收的內毒素也隨之增多。大量的經腸吸收的未經肝臟清除的內毒素加重了肝臟及其它臟器損害導致肝性腦病、急性腎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內毒素濃度與梗塞性黃疸的程度(血清膽紅素)以及持續時間有一定關系,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有密切關系。因此術前檢測內毒素對預測術后病情有一定價值。已有報導術后內毒素血癥發生率為50-75%。因為內毒素血癥是梗塞性黃疸病人術后出現并發癥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對梗黃病人進行圍手術期血漿內毒素檢測有助于引導治療,降低阻黃病人圍手術期并發癥和死亡的發生率。據個別報導,膽石癥伴膽囊炎的內毒素血癥的發生率為78%,化膿性膽管炎為20%。
3、急性胰腺炎
   有文獻報導,急性胰腺炎的輕重程度與血漿內毒素水平呈正相關。急性胰腺炎,腸道推動力下降,腸道細菌過度繁殖,腸粘膜屏障功能損害,加血漿內毒素水平增。內毒素還可以誘導巨噬細胞大量分泌腫瘤壞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是內毒素介導的休克和組織損害的關鍵介質。急性胰腺炎并發內毒素血癥較為常見,約占66%。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生前均并發內毒素血癥且持續存在直至死亡。因此急性胰腺炎早期測定血漿內毒素有助于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指導治療。
4、潰瘍性結腸炎
有關該病的報導意見不一,多數認為此病的內毒素血癥的發病率甚高,有高達100%者。其原因是由于中毒性結腸的血液循環加快,因而內毒素的吸收也相應增加。但也有個別報道該病內毒素血癥的陽性率僅為25%者。
二 細菌性感染的輔助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
⑴、全身性細菌感染:全身性細菌感染主要見于敗血癥。革蘭氏陰性細菌性敗血癥尤常并發內毒素血癥。這種敗血癥較常見的致病菌為沙門氏菌屬、腦膜炎雙球菌屬及擬桿菌屬。這些致病菌多通過泌尿道、腸道、膽道及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也可通過外傷、外科手術、導管檢查或留置,以及器械操作等途徑而進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引起敗血癥,從而造成內毒素血癥。另外一些低致病力、長期以來未予以重視的細菌,如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產氣桿菌、沙雷氏菌、變形桿菌和綠濃桿菌它們可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呼吸系統感染和傷口感染引起敗血癥。上述各類感染的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降低,尤其是體液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免疫防御和治療非常重要。對患者進行血漿內毒素測定,可以指導治療,及時控制感染。
例如細菌性腦膜炎發病急,因此尋求一個快速、簡便、可靠的檢測病原方法,是臨床搶救病人,提供特異抗菌藥物治療的重要依據。迄今多家報道一致認為鱟試驗檢測腦脊液中內毒素,是診斷革蘭氏陰性細菌腦膜炎的一個快速、可靠、敏感的方法。其理由是:一腦脊液中不存在鱟凝膠反應的抑制物,故標本不需理化處理。而且,腦脊液中的內毒素不致被網狀內皮系統快速清除,而循環中的內毒素亦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二鱟試驗的陽性率很少受治療用抗菌素的影響。Terry L Dwelle等人對1530各腦脊液樣品進行內毒素測定,陽性結果總正確率為86%。他們認為鱟試劑微量凝固法對診斷革蘭氏陰性菌腦膜炎很有使用價值。
⑵、局部性細菌感染:局部性細菌感染造成內毒素血癥的有肺炎、膽囊炎、燒傷合并感染、穿孔性腹膜炎、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腎盂炎、卵巢囊腫扭轉伴尿路感染、腸結核及肺結核伴綠濃桿菌感染、非特異性出血性小腸炎及腎周圍炎等。其致病菌多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對尿液進行內毒素測定可成功地檢出革蘭氏陰性細菌菌尿癥,也可檢出厭氧性性陰性桿菌菌尿癥且方法簡便、快速,結果誤差小。
三、原因不明的發熱
內毒素是一個強力的熱源物質,每毫升血液中達皮克級的內毒素就能使人發燒。免疫低下兒童發燒在診斷和治療上一直存在問題。Ada Hass等人對一些檢查不出菌血癥和臨床感染的發燒的免疫低下兒童,作了內毒素檢查,其結果是所有發燒兒童在發燒期間內毒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兒童水平,發燒恢復后內毒素含量都降致正常水平。這與Harris等人對成年人進行的類似研究的結果一致。因此,內毒素血癥可能是免疫低下患者原因不明發燒的因素之一。因而血漿內毒素的檢測可以發現隱蔽的易被忽略的感染。
Sander J.H. van Deventer等人對473個連續發燒的病人進行血漿內毒素測定。其實驗結果表明,內毒素血癥是臨床上預測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到來的有用指標(正預測值為48%),而沒有內毒素血癥就可以完全排除發生敗血癥的可能(負預測值為99%)。
鱟試驗檢測血液標本的結果除應結合臨床表現、其他相應的實驗室檢查等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外,尚應考慮患者是否存在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機體防御和免疫功能、特別是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狀態、腸壁的完整性與通透性,以及鱟試驗的實驗條件、操作方法等進行綜合分析以至得到客觀的判斷。
四、我院臨床病人進行血漿內毒素測定的情況
我們用內毒素測定儀對我院62名患者采用鱟試驗方法測定血漿內毒素。同期正常體檢者33例作為對照組,結果分析如下:在27名肝病患者中肝硬化的陽性率為100%。肝硬化患者內毒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肝硬化晚期時,血漿內毒素水平很高。乙肝的陽性率為88.89%,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隨著病情的緩解內毒素水平逐漸降低。10名發熱病人的陽性率為70%。10名肺部感染的病人血漿內毒素均高于對照組,陽性率100%。另外有肝癌、戊肝、黃疸、胰腺占位、菌血癥休克、膀胱炎和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均檢出內毒素血癥,但由于例數太少無法統計。通過對7位病人治療前后內毒素水平的測定可以看出,療效好的病人內毒素水平明顯降低,例如一位肺炎病人剛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5.83EU/ml,高出正常人10倍,(正常人血漿內毒素低于0.1EU/ml),經治療后連續測定兩次內毒素水平都正常。一位乙肝患者入院時血漿內毒素測定值為14.85EU/ml,高于正常人150倍,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內毒素水平降到接近正常范圍,其臨床癥狀也大大緩解。故血漿內毒素的測定對判斷病情程度和預后有一定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順才,等.甲型肝炎內毒素檢測及臨床意義.中華傳染病雜志,1993,11(1):52.
(2)于海波.丙型肝炎內毒素檢測的臨床意義.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1996,19(2):196-187.
(3)張蓉.肝炎患者276例血漿內毒素檢測的臨床意義.臨床肝膽病雜志,1989,5(4):212.
(4)張頡穎.肝硬變血漿內毒素與一氧化氮水平的改變及關系的研究.新消化病雜志,1997,5(6):368-370.
(5)馮祖亮.血清SIgA和內毒素檢測對外科性黃疸的診療價值.同濟醫科大學學報.1998,27(4):293.
⑹張玉晶等.阻塞性黃疸患者血漿內毒素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山東醫科大學學報,1997;35(3):236-238
  
第四部分
為什么正常人體內毒素含量范圍為0-0.1EU/ml
一般我國人群平均體重按60kg計算,人體對細菌內毒素的最大耐受量為300EU/h;另我國人體的平均體表面積按1.55m2計算,人體每平方米的最大耐受劑量為(300EU/h)/ 1.55m2 =(193EU/h)/ m2 。
人體內血液的總量稱為血量,是血漿量和血細胞的總和,但除紅細胞外,其它血細胞數量很少,常忽略不計。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量,是根據各人的體重來決定的。正常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于體重的7%-8%,或相當于每公斤體重70-80ML,其中血漿量為40-50ML。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板。另外,同樣體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點,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  
依據以上數據,我們取正常人體重60kg,最大耐受量為300EU/h,每公斤體重血量60ML計算得出正常人體內毒素最大耐受量為(300EU/h)/ 60kg/ 60ml=0. 1EU/ml/ kg /h
 
數據來源:中國輸血協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細菌內毒素檢查方法建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審評四部 王彥厚
  
檢測出內毒素的單位用EU表示
目前國際公認細菌內毒素的含量用內毒素單位(EU)表示。
關于細菌內毒素的量值在80年代幾乎都是以重量單位來表示它很不科學,相同重量的內毒素,由于菌株來源不同,提取方法各異而且所加附形劑不同,因此其生物活性相差很大。
目前,世界各國藥典所收載的細菌內毒素標準品均是以效價單位來表示。由于各國所用菌種來源不同,加入的賦形劑不同,其效價也不盡相同,如美國藥典內毒素參考標準品(EC-6)的效價為10000EU/瓶,JP為16000EU/瓶,BP=WHO為14000EU/瓶,而中國藥典內毒素參考標準品(Lot;981)的效價為9000EU/Amp。因此,建立統一的細菌標準品是目前各國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因此EU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細菌內毒素量值,用EU表示的內毒素相關論文也被世界各國所承認,而以前其他重量單位如ng,pg等已逐步被淘汰。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系統
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
 
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天津大學研制),是用于臨床快速定量檢測細菌內毒素含量,早期診斷病人的細菌感染情況,尤其是對準確判斷因內毒素釋放導致的多臟衰(MODS),全身炎性反應,膿毒癥及各種因感染而引發的疾病,提供準確的檢測診斷數據。
 
(一)工作原理
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利用動態濁度法(優于凝膠法、基質顯色法)。儀器檢測試管內反應物的光密度OD值,取當OD上升到0.02的點的時間作為反應時間,該點在反應曲線上的位置為濁度開始快速變化的時期,該取值能夠快速、穩定的獲得反應時間,從而判斷內毒素的含量。
 
 (二)基本結構
1、儀器結合電腦、檢測器、熱敏打印機于一身,占用空間小。觸摸屏控制軟件,配備USB接口,具備雙向連接功能,可聯網醫院局域網,傳輸檢測數據,并具備完善的查詢統計功能。
2、配套定量專用鱟試劑盒 經過獨特的血液前處理過程,有效去除干擾物,提純內毒素,檢測結果更加準確。
3、內嵌式熱敏打印機體積小,功能強大,方便檢測結果的輸出。
 
 (三)操作要點
采用無菌方法采血1ml,注入處理液中,經過流程處理后放置于檢測器中檢測,儀器將自動分析輸出檢測報告。(具體按說明書所示操作,以確保檢測的準確性)
 
(四)功能與特點
1)定量檢測細菌內毒素的含量。
2)早期判斷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情況。
3)指導臨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4)檢測快速。30分鐘內就能檢測出結果。
5)直接利用鱟試劑安瓿檢測操作簡便,避免污染;觸摸屏控制軟件,容易掌握。
6)使用靈活。可隨時插入樣品檢測。
7)穩定性高,重復性好。檢測結果變異系數小,報告準確。
8)統一輸入標準曲線,避免了煩瑣操作與誤差,使結果準確可靠。
 
  
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
性能指標和技術參數:
產品組成:內置計算機、微型熱敏打印機和檢測分析三合一。
產品功能:定量檢測血液的細菌內毒素含量。
檢測原理:動態濁度法。通過標準曲線檢測未知樣品中內毒素含量。
儀器操作方式: 全中文觸摸屏式操作
內毒素測定范圍:0-1000EU/ml
靈敏度:0.001EU/ml
檢測波長: 660nm
檢測容器:試劑安瓿
檢測孔數:24孔
檢測樣本時間:1個小時
檢測孔溫度控制:37.0℃±0.3℃
標準曲線:通過智能IC卡輸入標準曲線
數據存儲:自動存儲檢測結果
報告輸出:能夠顯示和打印反應曲線。
 
細菌內毒素分析儀器臨床用途:
快速鑒別診斷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和炎癥。
早期判斷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情況。
判斷患者炎癥反應的輕重,作為MODS,敗血癥,膿毒癥等預判指標。
幫助臨床篩選適當的藥物,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據。
評價臨床治療及預后情況,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我國5000家醫院將臨床推廣定量法檢測細菌內毒素
   我國對細菌內毒素的檢測技術及定量檢測儀器的研究生產目前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天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杭州舉辦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法培訓班,將把這一技術和方法推廣到69種藥品生產的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測中,并逐步應用于全國5000多家醫院的臨床醫療。
   據了解,人體細菌內毒素是國際醫學界近年研究發現的人類健康新的克星。它是革蘭氏陰性菌死亡后釋放的脂多糖大分子,是其細胞壁的組成部分。當細菌內毒素進入人體超過一定限量后,會發生熱原反應,引起病人發燒,嚴重的會造成死亡。
   2000年版中國藥典正式收載了細菌內毒素定量檢查法為法定方法,醫學專家認為,這一檢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對提高藥品的質量、臨床中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內毒素含量以便進行針對性治療,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醫學研究發現,當人體在免疫力下降或皮膚有創面情況下,會從腸道或創面感染細菌內毒素,造成內毒素性疾病;使用抗生素也會造成內毒素體內釋放,如近年來開發的三代頭孢類抗生素,殺死細菌的同時釋放大量內毒素,造成嚴重的內毒素血癥;此外,由于細菌內毒素穩定性好,在注射劑生產的過程中高壓蒸汽滅菌很難清除,使其成為構成注射劑內熱原的主要成分。如何對注射劑和人體內細菌內毒素進行檢測與治療,成為國際醫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另悉,治療細菌內毒素感染的藥物也是近年來人們研究的重點,目前藥品有生物制品和中藥制劑等。國內已經有藥廠開始研究和生產該類藥物,以求在治療內毒素血癥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于血液透析液的內毒素檢測
 
使用BET-24A內毒素定量檢測儀對透析用水和“入口液或出口液”的內毒素含量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及分析如下:
(1份待測樣品共需做8支對照管,具體如下:)
 
2個陽性對照管:
用內毒素標準品,稀釋至某一濃度檢測,相當于做質控,做2個平行對照;
 
2個陰性對照:
用內毒素檢測用水,直接上機檢測,做2個平行對照;
 
2個樣品液:
直接用待測樣品液上機檢測(不予稀釋),做2個平行對照;
 
2個陽性樣品液:
取1EU/ml內毒素標準品溶液與4倍稀釋后的樣品稀釋液,二者等量混合,上機檢測;
(注:1EU/ml僅為舉例,也可取其他值,建議在0.8~1.6EU/ml之間取值;若取1EU/ml,則等倍稀釋后變為0.5EU/ml,則表示外加0.5EU內毒素,檢測后的結果應為待測樣品4倍稀釋液的內毒素測得值加上0.5EU/ml,分析:若最終測得值高于0.5,則應對比高于0.5的部分與單純樣品液的內毒素測得值是否一致;若最終測得值低于0.5,則表示樣品液對鱟試驗存在抑制,需加大樣品稀釋倍數檢測,直至測得結果的回收率接近100%。)
 
采用上述方法檢測操作的原因:
透析用水為反滲水而非蒸餾水,它有可能對鱟試驗造成抑制,所以為了避免試驗誤差采用此方法操作,大致同藥品檢測。
入口液或出口液中含有某些添加物和離子,同樣可能會造成抑制,所以同樣為了避免試驗誤差采用此方法操作。
 
 
 
附則:
血液透析治療每次必須與100L以上的透析液接觸,以清除體內儲留的氮質代謝產物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維持性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不斷提高,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被污染所引發的一些臨床問題漸漸引起重視。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水處理系統革蘭陰性菌繁殖十分常見,采用鱟法(LAL)未能在體外密閉透析環路和血液患者體內證實有內毒素通過透析膜的轉移。對透析液中內毒素進行測定,其含量范圍為0.01—200ng/ml,在超純水、透析液和濃縮碳酸鹽中常見的兩種菌屬細菌——睪丸酮假單胞菌和洋濍假單胞菌的LPS可以通過徑縮小的聚砜膜。LPS是一種強致熱原,一次大量的透析液污染可導致急性熱原反應,一般發生在透析治療后的1—2h。患者除表現為寒顫發熱外,還可導致低血壓、肌肉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的發生,甚至可以危及生命。長期小劑量接觸LPS污染透析液雖然無熱原反應,但內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可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如低血壓、乏力、免疫功能紊亂、淀粉樣變及骨質疏松等,嚴重影響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透析液的質量是保證病人治療有效、安全的重要環節,這是我國血液透析單位管理中的一個明顯薄弱環節1:缺乏統一的規范化標準2:缺乏檢查和監督。在衛生部關于印發《2008年-2009年“以病人為中心”醫療安全白日專項檢查活動方案》的通知中,特別強調了對血液凈化室中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的內毒素檢測,中國藥典中已經將90%以上的熱原檢測項目更改為細菌內毒素檢測項目。最近的研究顯示透析液中的內毒素超標與透析病人的急慢性并發癥相關(致熱源反應:發熱、寒顫、肌痛、惡心、嘔吐、頭痛、血壓下降),引起死亡率增加。只有使用高質量的透析液和規范化的透析室管理才能確保高質量的透析效果。通過參考上海、北京、山東等地區的細菌內毒素檢測,一致認為目前采用BET-24A細菌內毒素檢測技術世界領先,市場認可。在2006年通過國際先進水平鑒定1:直接檢測鱟試劑安瓿的檢測器技術在世界上首先發明,解決了轉移試劑過程中污染問題。2:操作簡便、可靠、安全,快速檢測出結果(<1小時)以及配套有更加科學性的儀器。
 
 
 
 

LONZA  龍沙 細胞 培養基 

1、治療級無血清間質干細胞培養基

2、X-VIVO 限定化學成分無血清造血細胞培養基

3ProCHO4 無蛋白CHO培養基

4、。。。

http://bitebo.com/a/gb2312/gongsixinxi/shichanghuodong/2013/0331/5024.html

  

LONZA鱟試劑資料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lonza/2010/0928/3762.html

Lonza內毒素檢測試劑產品目錄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lonza/nds/2010/0928/3741.html

ALEXIS 現貨  http://www.603041.com/a/gb2312/product/qt/2010/0913/3627.html 

購買進口儀器、試劑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畢特博生物 www.603041.com

所有試劑均用于科研 ???? 北京畢特博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服務熱線:010-82015225/400-833-9299 | 傳真:010-62015131 | E-mail:info@bitebo.com
京ICP備0502855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08747??